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商业诚信不该被算法“套路”丨中听
评论员 陈柯旭
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
最近,据荔枝新闻报道,有网友发现,某咖啡品牌线上点单时,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对比同款咖啡,不同账户之间存在1-4块钱不等的价格差别。单价最贵的,竟然是点单最多、积分最高的“黑金鹿”。
4部手机点出3种价格,消费者被“价格歧视”狠狠拿捏。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订酒店、打车、餐饮团购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使用不同账号或设备,显示的价格都可能不一样。更奇葩的是,有网友说,开通会员后的价格甚至比非会员还要贵,“大数据杀熟”可谓防不胜防。
尽管工作人员表示,不同门店、商圈都会存在价格差异,但优惠力度不是价格差异的护身符。从新闻报道来看,即便是同一家门店,也确实存在“一人一价”情况,商家这番解释显然站不住脚。
其实,“杀熟”的本质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对算法技术权力的滥用。互联网的发展,留给消费者的都是“套路”,看似会员优惠,实则越买越贵。“杀熟”行为严重伤害消费者的信任,违背商业诚信原则,破坏市场公平环境。
当价格不再明码标价,而是因人而异时,年轻人也开始了反向操作,试图用算法打败算法。在各大平台反复留言“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建立“哭穷”人设;经常换平台点外卖,不然越点越贵;注销老用户账号,重新注册领取新人福利……年轻人反驯大数据的背后,既是对平台价格乱象的无奈,也是数字时代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觉醒的体现。
面对互联网“杀熟”争议,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化解信任危机。平台商家应建立透明、公平的定价机制,充分尊重消费者基本权益;监管部门需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消费者提高鉴别大数据杀熟的能力,多平台多账号对比,主动发现并抵制杀熟行为。
买的越多,价格反而越高,企业要明白,背刺消费者的品牌,也终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毕竟,科技从来都不是收割工具,算法回归服务才是行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