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印度切断流向巴基斯坦河水,这下明白其为啥反对我国修雅鲁藏布江大坝了吧?

印度政府近日以克什米尔恐怖袭击为由,宣布暂停履行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河水条约》,并关闭了位于上游的四座水坝闸门,导致巴基斯坦境内多条河流水量骤减。

印度这一动作不仅将与巴基斯坦关系推向“战争边缘”,也是一次大写的“双标”展示——印度自己切断下游国家水源时,其强调“主权权利”;而当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建设水电站时,印度却高呼“保护下游利益”。

印度此次断水行动的直接导火索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针对游客的恐袭事件。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随即采取包括断水、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外交官等强硬措施。

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印度选择将水资源作为“战略武器”:杰赫勒姆河流量从每秒3500立方米骤降至420立方米,直接影响巴基斯坦85%的农业灌溉和30%的电力供应。旁遮普省作为巴基斯坦“粮仓”,小麦产量可能腰斩,全国2.2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面临威胁。印度用出断水这一手段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16年乌里军事基地遇袭、2019年普尔瓦马爆炸案后,印度都曾威胁断水,但最终因国际压力和技术限制未付诸行动。此次印度显然做了充分准备——通过多年修建的巴格里哈尔水电站等设施,印度已具备短期截流能力,而5月至9月的雨季高流量则为其提供了“蓄水-放水”的操作空间,既能制造旱灾又可引发洪涝,形成对巴基斯坦的持续性压力。

其实,1960年的《印度河河水条约》的先天缺陷为今日危机埋下伏笔。条约将六条河流分为东西两组:印度控制东部三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比亚斯河),巴基斯坦控制西部三河(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但条约未明确规定“断水”情形下的处置机制,仅要求印度在西部河流上建设水电站时不得影响下游流量。印度正是利用这一模糊地带,以“暂停条约”为名,行“水资源战争”之实。讽刺的是,印度在条约框架内的“合法伤害”早有先例。2018年竣工的沙赫布尔坎迪大坝彻底截断拉维河,导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约20万公顷农田荒废,而印度辩称此举完全符合条约对东部河流的规定。

说到印度对中国水电工程的焦虑,本质上源于其“以己度人”的战略恐惧。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滋养着阿萨姆邦等东北部地区。尽管中国多次声明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不会影响下游生态,且已建立跨境防灾合作机制,印度仍不断渲染“中国水威胁论”,甚至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访印期间,将中国水坝列为重点讨论议题。这种态度的矛盾性在印巴水争端中暴露无遗:印度可以依据条约“合法”切断巴基斯坦生命线,却拒绝接受国际社会对其单边行动的审查;它要求中国在水资源开发上保持透明,自己却将水文数据作为谈判筹码,甚至在雨季可能突然泄洪冲击巴基斯坦农业。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恰恰印证了国际水资源博弈中“上游即霸权”的残酷现实。

此番这波印巴冲突其实很清楚的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水资源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与经济问题,而是与历史恩怨、领土主权乃至政治、军事等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

国际社会有必要追问:印度自己将水资源武器化的同时,有什么资格和正当性质疑指责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修建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