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销商顶着高额关税还要买中国货
本报记者 沈竹士
嘉兴市洪合镇是中国最大的毛衫生产中心之一。这里有约1万家毛衫家庭作坊,家家有横机(双针板舌针纬编织机)。无数的“三蹦子”在小镇的道路上穿梭,将生产原料从这家送到那家。路边密密麻麻的门面,白色毛料堆放在门口,二三老妇人坐着小板凳进行初步的处理。“上海公铁”、“福建漳州厦门”、“俄罗斯”,这些店招直白地显示货物将要去到哪些口岸。
洪合毛衫年交易额达200亿元,其中外贸市场占了约50%。这里的毛衫卖到全球各个国家。美国施行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以来,洪合成为受影响的第一线。日前,记者来此进行探访。
抱团应战
徐伟的办公室在当地最大毛衫市场的管理中心的顶楼。他的茶桌上放着三个烟灰缸。徐伟从事外贸行业的时间可能比他的烟龄还要长。最近5年,这位洪合毛衫商会的秘书长一直关注中美贸易摩擦。职业敏感使然,他早已嗅到空气中的硝烟味。美国人的贸易壁垒几乎是一种预期中的必然,问题只是什么时候来。
今年2月,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3月,美国将中国输美商品的额外关税从10%上调至20%。如果关税维持在20%的水平,尚有余地可以与客户谈谈如何分担。但形势已是山雨欲来。4月2日,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叠加此前税率后对华征收关税达54%。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开战了。
此后20天是煎熬的。大批订单停摆,工人没有事做,企业需要开拓新的出路。同时,徐伟也感到亢奋。脑子里有太多的想法。全球其他市场会不会跟着美国将我们的毛衫拒之门外?美国的步步紧逼还会做到什么程度?有无数的猜想。明天充满了不确定性。每天一睁开眼,又有新的消息。
某个周六的晚上,11点,嘉兴市商务局拉了一个微信群,徐伟和其他外向型企业的代表都在其中。群聊一直持续到翌日早晨6点40分。他们讨论了如何开拓新的海外市场,省市两级政府补贴企业出海参展的可能性……不仅是与政府交流,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在分享,你那里情况如何,有什么好的机会,能不能推荐客户。
“小单快反”
徐伟手里有牌。这张牌他已经捏了很久了。就是以“国资 民营”形式运营的“毛衫派”跨境B2B交易平台。徐伟直言,现在走进市场,很难再看到过去人山人海进货采购的景象了,而线上交易却在爆发式增长。过去,洪合镇的毛衫出口,要借助义乌、广州等外贸集散地。如果企业接入跨境电商,外贸流程将更加便利化,更可以深度对接海外客户的需求。
“毛衫派”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动企业向“小单快反”经营模式转变。这是当前TEMU、SHEIN等跨境电商采取的主流模式。企业小批量多批次生产产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过去,洪合的老板们习惯了几万件的大单,只要有单就能挣钱。一单生产几十件衣服,放在以前是不肯做的。在“毛衫派”帮助下,企业逐渐发现这个模式能跑得通——用小批量产品不断“跑马”,“跑”出爆款,企业就有甜头了。把整个洪合镇看成一个巨大的公司,这提高了其柔性生产能力与供应链的弹性。目前,“毛衫派”已经与部分跨境电商达成日产50万件的产能对接意向。
在运营负责人顾宁录看来,“毛衫派”不仅是一个B2B的平台,它是新时代的产业大基建,是为洪合的千万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包括物流寄递、外语翻译等等。洪合镇有很多个体户、小作坊,有些事情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比如怎么利用AI,以前毛衫打样是一件很吃力的事。现在引入服务商,AI一下子生成50种、100种打样图片,让客户先粗筛一遍,筛选回来我们生产端再做进一步工作。老外看了也很震惊,没见过中国这样的高科技。还有运用数字人技术,可以讲四十多种语言,一下子解决了翻译问题。
徐伟说:“这些服务可以帮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深耕其他海外市场。本来,这些事情可以慢慢地做。现在我们把危机视为一次机会,要全力以赴地去推进。”
仍有美国订单
嘉兴芳铭服饰有限公司是入驻“毛衫派”外贸集聚区的一家企业。老板陈俊兵说,借助平台优势,共享物流、信息和客户资源,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4月下旬,陈俊兵接到了一位美国客户发来的约10万件的毛衫订单。这位客户是之前的老客户介绍的。看来,即使对华关税已经飙至145%,美国人还是离不开嘉兴织造的毛衣。
陈俊兵表示,毛衣批发价约合3-4美元/件,质优价低。运到美国以后,美国经销商有巨大的溢价空间。这就是为什么顶着高额关税还要买中国货的原因——他们还能赚钱。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施行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将使美国消费者面临日用品涨价的局面,他们是要消费降级的。
徐伟则看到了更为宏观的图景:“世界上没有比中国更优质的产品,没有比中国人更勤劳的工人,没有比中国更成熟的制造业。世界离不开中国。曾有这样的观点,说我们可以把生产放到海外,放到东南亚去。我说不要。制造业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巩固升级这种优势,让它更加地不可替代。”
《美国经销商顶着高额关税还要买中国货》
栏目主编:范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沈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