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防融合新格局 打造癌症防治“天津样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4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指导,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癌症中心主办,天津市抗癌协会协办的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天津站)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宣传周期间,肿瘤医院组织近百名党员名医开展系列公益行动,涵盖专家义诊、云端宣讲、科普作品征集等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进一步提高群众癌症防治意识与健康素养。
活动期间举办了“天津市癌症中心授牌仪式”和“天津市医防融合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2025年癌症筛查和肿瘤登记项目启动会”,签署《天津市癌症防治“医防融合”十五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天津市在癌症防治领域全面迈入“医防协同、三网联动、全程管理”的新阶段。
据悉,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的“天津市癌症中心”,挂靠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癌症中心成立后,将持续推进癌症专病防治能力建设,以“市-区-基层”三级防控网络为支撑,构建覆盖“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的管理闭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癌症防控“天津模式”。
天津市癌症中心与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签署的《天津市癌症防治“医防融合”十五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体系建设、数据支撑、能力提升、科研攻关、科普宣传、机制保障六大协同领域,计划联合制定《天津市癌症防治行动五年实施方案(2026—2030年)》,双方将充分发挥医疗与公共卫生资源优势,构建“横向覆盖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纵向贯通分级诊疗”的“一横一纵”天津模式。
作为合作的重要成果,“2025年癌症筛查和肿瘤登记项目”同步启动。该项目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和指导,天津市癌症中心实施,计划于2025年4月至9月,针对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7种高发恶性肿瘤,为市内六区及武清区万余名符合条件的40-74岁天津市常住居民提供癌症筛查服务。项目将通过“筛查 登记”的双轨模式,将大数据整合分析,动态监测癌症流行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为更好地满足居民筛查需求,与往年相比,今年筛查项目进行了四大优化。
一是增加筛查癌种,2025年癌筛项目获批增加三个癌种,包括食管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使免费社区初筛的常见恶性肿瘤由以往的四种增加至七种。
二是优化筛查模式,由项目管理转为分级管理,设立市癌症中心(天津市肿瘤医院)与和平区、武清区两个试点区癌症中心(和平区中医医院、武清区人民医院),为建设三级癌症防治体系奠定基础。
三是创新筛查策略,2025年实行组织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相结合,市内六区实行七个癌种的组织性筛查策略,武清区试行机会性筛查策略(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
四是增加复查点位,为了减少居民复查等待时间,在天津市肿瘤医院(体北院区)基础上,增加了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院区)和和平区中医医院等复查点。同时加强质控督导,定期开展质控督导会,确保早筛早诊同质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