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临安区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心为企排忧解难 着力破除发展痛点堵点
1
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
打造“老张政务通”“老吴帮帮办”“童哥听您说”等特色政务增值服务品牌,创新实施工业类投资项目“五个一联验”服务制度,平均提前验收时间1年以上,较好地破解了先期建成厂房阶段性闲置、验收效率不高、投产速度不快等问题。该做法入围全省第三批“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获杭州市“最佳增值服务奖”。
2
创新破产企业挽救机制
构建以“企业挽救价值估值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快速拯救服务一类事”,截至目前,帮助企业解决难题60余个,利用该系统累计挽救中小微企业22家,债权清偿率由15%提升至35%以上。破产重整成功率由6.4%提升至27.6%,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该系统已在全省法院推广应用,该做法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竞跑者》等刊发推广。
3
优化涉企纠纷调解机制
成立“临安区民营企业商事调解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解纷 商会共享法庭”工作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调解涉企纠纷894件,平均用时较诉讼程序缩短36天,节省成本792万余元。
4
首推涉企监管“双向预约”制度
开发涉企监管“双向预约”应用,提供执法队约企业、企业约执法队的“双向预约”功能,探索研究互动式治理型执法模式,相关经验被《杭州日报》头版报道。
强化产业主体培育 推动民企创新发展
1
注重梯队培育
编制领航企业、专精特新、“小升规”培育方案,获评国家链主企业1家、省级链主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重点小巨人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4家,实现“百企升规”目标。
2
强化协同创新
编制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未来产业等“3 1”重点产业建设行动方案,获评省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临安区叉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临安区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产业集群入选浙江省“新星”产业群,3个项目认定国家级和省级首台(套)装备,3个项目认定省内首批次新材料。全区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7.6%,居全市第2位。完成三大试点行业数字化改造备案33家,备案率122.2%。高标准编制电线电缆行业产品主数据标准,“电线电缆产业数字化改造新路径”入选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优秀案例。
3
聚力创新驱动
临安区创新指数为149.2,首次跻身全省前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居全市第5位、全省第8位。完成科创强基项目投资额共计8.90亿元,完成值居全市第4位、全省第8位。成功立项省“尖兵领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4项、区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1项。
强化要素保障 夯实民企发展支撑
1
网络刷单诈骗
全年新引育G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861人,同比增长30%;新招引大学生8401人,同比增长31.7%,均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技能人才2916人。组建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明确专家库成员39人。
2
网络贷款诈骗
完成新建楼宇60.7万方,盘活楼宇16.15万方,招引企业233家;全年腾拓产业空间2345亩,盘活“三块地”6587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187亩。
3
冒充公检法诈骗
2024年末全区各项贷款余额1908.47亿元,同比增长9.84%。组建由27名金融专家组成的金融顾问工作室,全年累计走访服务企业621家,帮助493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近220亿元。构建“一池一贷一险N基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风险池基金扶持科技型企业69家次,支持金额2.9亿元,贷款贴息256.06万元;推动设立科技保险试点3个,覆盖科技企业达95家。
完善沟通交流机制
增强助企服务厚度
1
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区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重点企业直通车”“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等工作机制,创新“政企合署办公”模式,累计服务企业5000余家次。推动我区民营企业福斯特成功参与三澳核电二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两个健康”示范县建设。
2
做实政企恳谈文章
实施“天目企航·亲清直通”暖企行动,持续开展“临商茶叙”“临商恳谈”“临商沙龙”等专项活动,扎实推进政企恳谈进镇街,累计开展活动16场,合力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与问题134件。组建临安“企业之家”服务联盟,设立服务站点5个,培育服务机构38家,以“六进六服务”活动为载体,全年开展“进园区”“进直播”等助企服务活动86场,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
来源:浙江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