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智能硬件产业链知识图谱、进出口贸易及发展趋势洞察报告
中国AI智能硬件产业链知识图谱、进出口贸易及发展趋势洞察报告
智研咨询
摘要:2023年,中国AI智能硬件行业在经济增长和AI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3C产品市场(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的复苏尤为显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的出货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智能化产品需求的持续升温,也体现了AI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度渗透。与此同时,智能汽车及其相关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智能汽车集成了先进的车载终端技术,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导航和车联网服务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驾驶体验,还推动了车载智能硬件需求的持续增长。在AI技术的推动下,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一、定义及分类
AI智能硬件是指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物理设备,能够执行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复杂数据和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和适应用户行为来提供智能化服务。其具有强大计算能力、多模态交互能力和自主学习与适应能力。根据应用领域和功能特点,AI智能硬件分为AI智能移动硬件、AI智能娱乐硬件、AI智能教育硬件、AI智能运动健康硬件、AI智能安防硬件、AI智能机器人、AI智能车载硬件、AI智能家居硬件和AI原生硬件等。
二、行业政策
自2017年AI被纳入国家战略视野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2024年,中国政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人工智能 ”战略,提出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同时,北京等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设立了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基金,以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产业化。此外,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关于AI智能硬件的具体政策,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和《国易友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等,这些政策为AI智能硬件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保障。
三、发展历程
中国AI智能硬件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7年至2013年的萌芽期,这一阶段,智能硬件产品功能相对简单,但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开始展现出提升用户体验的趋势。智能手机的出现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触摸交互方式彻底革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014年至2022年的快速发展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AI智能硬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多类型智能硬件产品崛起,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云服务平台的崛起和初创企业的创新推动了产业生态的完善。同时,语音交互、体感交互等技术开始应用于智能硬件,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场景。
2023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AI智能硬件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智能硬件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受到高度重视。例如,百度推出的小度AI学习手机“青禾”和科大讯飞的星火智能批阅机,均展示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中国AI智能硬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融合了电子学、声学、光学、力学、电磁学、结构学、材料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涉及电路设计、驱动开发、射频技术、电源管理、信号链技术、安全技术、数字音频音效处理、精密模具开发、自动化技术等多种核心技术。近年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精密光学等新兴技术的成熟及应用,使得智能硬件的产品形态不断催生,行业的外延和边界不断扩展。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可靠的研发团队并完成相关技术储备和突破,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壁垒。
2、人才壁垒
AI智能硬件行业高度依赖专业人才,涵盖硬件设计、软件开发、AI算法、数据分析、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培养和吸引这些人才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包括高薪聘请、长期培训和科研投入。此外,行业竞争激烈,人才稀缺,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备强大的人才储备,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人才短缺成为进入该行业的重要障碍。
3、品牌壁垒
品牌建设是AI智能硬件企业长期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消费者在购买智能硬件产品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这些品牌通常在产品质量、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方面具有更高的保障。例如,华为、小米、联想等国内品牌在智能硬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和用户基础,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新进入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来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用户信任,这构成了较高的品牌壁垒。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AI智能硬件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技术与组件供应环节,包括通信模组、机器学习、机器视觉、AI、语音识别芯片、传感器、镜头、电源等。产业链中游为AI智能硬件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下游为应用环节,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医疗、教育、工业、交通、安防、家居、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公司以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提供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智能物联系列化产品。康威视的AI芯片采用先进的芯片架构,集成大量计算单元,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同时,这些芯片还优化了功耗控制,实现了高能效比,为智能硬件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基于AI芯片,海康威视推出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如智能摄像头、智能门禁系统等。这些产品具有高精度的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功能,为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2024年前三季度,海康威视营业收入为649.91亿元,同比增长6.06%;归母净利润为81.08亿元,同比下降8.40%。
(2)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智能终端领域的先行者之一,近年来积极布局AI技术,推动产品功能与体验升级。TCL在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投入巨大,2024年发布了“全领域全场景AI应用解决方案”,涵盖AI智能操作、AI仿真、小T中控大模型、AI电影制作、星智X-Intelligence 2.0等创新应用。公司展示了AI冰箱、AI空调、AI电视、学习机等数十款AI智能终端产品,并在CES 2025上推出首款家庭机器人概念产品。2024年前三季度,TCL科技营业收入为1230.28亿元,同比下降7.57%;归母净利润为15.25亿元,同比下降5.34%。
2018-2024年前三季度TCL科技经营情况
六、行业现状
2023年中国AI智能硬件行业在经济增长和AI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3C产品市场(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的复苏尤为显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的出货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智能化产品需求的持续升温,也体现了AI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度渗透。与此同时,智能汽车及其相关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智能汽车集成了先进的车载终端技术,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导航和车联网服务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驾驶体验,还推动了车载智能硬件需求的持续增长。在AI技术的推动下,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AI智能硬件行业市场规模为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9%。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搜索查看。
智研产业百科是智研咨询推出的产研工具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百科式产业信息查询服务。智研咨询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完善和丰富企业方法论,依托产业百科平台提升信息价值,持续为行业发展及企业投资决策赋能。AI智能硬件产业百科作为AI智能硬件产业一站式系统化研究工具,全面归纳了AI智能硬件产业知识信息,内容涵盖AI智能硬件产业的定义、分类、政策、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互链的行业知识图谱,为行研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深入的洞察力和全面的信息。
智研咨询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并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