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和美“乡”遇】北纬29°飘来了茶香

中国西藏网讯 “说到贵州的红眉茶,喝第一口我就喜欢上了,跟我们墨脱茶一样香气扑鼻、口感清甜。”3月29日,在“2025健康湄潭暨第二届田园康养大会”的宣讲台上,身着门巴族传统服饰的罗布央宗将此次贵州湄潭之行的体验心得缓缓道来。

台下,墨脱县墨脱村村妇联副主席明珠措姆向与会嘉宾分享从西藏墨脱跨越千里带来的白肉枇杷和墨脱茶。她们此行的目的便是以茶之名,与当地的茶农茶企学习交流,“这里发展茶旅融合的思路和成果,对我们墨脱茶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罗布央宗说。

而这并非墨脱茶第一次“出关”了。作为西藏墨脱县的产业招牌,凝结地方气韵的墨脱茶随着墨脱公路流通起来,不仅见证了墨脱从高原孤岛到美丽边城的蝶变,还成为各族群众彼此了解、学习互鉴的重要媒介,酿出了一段以茶为媒共交流、促发展的佳话。

图为罗布央宗在墨脱村茶园采茶(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然而十三年前,茶在墨脱并非一个人尽皆知的产业。2012年,从广东、福建来的援藏队伍,看到了墨脱县发展茶产业的自然禀赋,引进了茶苗,并建成了第一个实验性茶园。

从第一块茶田试种,到2013年全面推广种植,墨脱县紧紧抓住了一芽叶子的机遇,渐次引进的特早213、福鼎大白、梅占、凤凰单丛等茶树品种,如星光点点落在北纬29°上。与此同时,援藏工作队积极协助企业开拓市场,招商引资吸引茶企入驻。随之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提升了茶叶的加工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绿叶子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以茶为媒,交流互鉴富民智

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当地百姓自己了解并掌握种茶技艺,更是援藏工作队下一步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2014年,在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罗布央宗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学习采茶、制茶技术。她将学习来的经验带回村里,鼓励大家种植实践。2015年,墨脱村产出的茶青第一次采收,开始带动村民们增收……援藏干部们带头作为,积极鼓励交流学习。渐渐地,不仅有像罗布央宗这样的当地人走出墨脱去学习其他地方的成熟经验,也有不少教授茶田管理、制茶售茶的技术专家走进了墨脱县。

图为位于格林村的缥缈茶园(无人机摄影) 摄影:达次

距离墨脱县城40公里的格林村,因茶旅闻名。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的名气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收购第一批明前茶,若有需要,游客也可以将茶青带到格林村村民家,体验炒茶制茶的乐趣。

茶旅融合的生态旅游路线为深山里的村落迎来了更多的生意,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在格林村墨脱十宝店上班的次仁措姆感慨道:“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墨脱格林境遇民宿就在十宝店的楼上,这是墨脱县(佛山)工作组“十四五”援藏规划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推门而进,原木气息扑面而来,各类设施一应俱全,“每到旅游旺季,这里很早就会预定满了,供不应求。”民宿负责人说。截至2024年11月,格林村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成为生态富民、茶旅兴村、乡风文明的样板村。

图为在果果塘景区摆设的土特产摊位 摄影:边子捷

曾经茶马古道上的悠扬驼铃再次响起,墨脱的茶,踏路而来,经过时间的发酵,逐渐沉淀为地方文化,化身为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的茶字号新名片,成为墨脱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密码。(中国西藏网 记者/边子捷 王茜 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