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加速上车
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
在 2025 中国 RISC-V 生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包云岗表示,AI、汽车领域将成为 RISC-V 新兴应用场景。
从汽车市场来看,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需要大算力 SoC 芯片,这方面涉足的 RISC-V 芯片寥寥无几;而在汽车中随处可见的 MCU 中,又以 Arm 架构一骑绝尘,鲜见 RISC-V 身影。但 RISC-V 会上车,这是肯定的,也是大趋势。
最近,RISC-V 又有了一些新的消息,尤其是在汽车市场。
RISC-V,逐步上车
RISC-V 上车的进程,自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加速。
2024 年 9 月,长城汽车成功点亮了基于 RISC-V 架构的车规级 MCU 芯片紫荆 M100,这款芯片长城汽车自 2023 年就开始研发。产品特点显著,高算力、模块化设计、内核可重构、4 级流水线设计,在处理速度、耗时优化以及未来升级扩展方面表现出色。增强 ESD,满足冬日、越野场景下对于静电的增强要求,性能提升 38%。今年,搭载 M100 芯片的首批车辆将于三季度量产,预计 5 年内装车 250 万辆,同时紫荆半导体正在启动 ASIL-D 安全等级的域控制器芯片的自研工作。
也是 2024 年,11 月的时候,东风汽车发布了高性能车规级 MCU 芯片—— DF30。这款车规级 MCU 是 RISC-V 架构,用了芯来 NA900 系列的处理器 IP。采用多核架构,主频最高 350MhZ;采用国内 40nm 车规工艺开发,全流程国内闭环,功能安全等级达到 ASIL-D。值得一提的是,芯来的 NA900 车规级处理器是全球首个通过 ISO26262 ASIL-D 产品认证的 RISC-V CPU IP。
国芯科技在最新投资者活动中透露,2025 年已经启动首颗基于 RSIC-V 架构的高性能车规 MCU 芯片 CCFC3009PT 的设计开发。
到了今年 3 月,业内开始了越来越多关于 RISC-V 上车的讨论。
3 月 17 日,合肥低调举行了一场 " 汽车与 RISC-V 芯片技术融合研讨会 "。中心议题只有一个:RISC-V 会给皖车带来什么?其中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及全省近 20 家芯片企业代表和知名投资机构参与研讨。这场会议再次表明,业界对 RISC-V 上车的期待比人们想象中还要高。
推动 RISC-V 上车的,不只是国内企业,许多国际巨头都开始行动,英飞凌就是其中一家。同样是 3 月,英飞凌宣布,未来几年推出基于 RISC-V 的全新汽车微控制器,引领 RISC-V 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具体来看,这个新系列将被纳入英飞凌的汽车 MCU 品牌 AURIX,扩展公司目前基于 TriCore(AURIX TC 系列) 和 Arm(TRAVEO 系列、PSOC 系列)的汽车 MCU 产品组合。新的 AURIX 系列将涵盖从入门级 MCU 一直到高性能 MCU 的广泛汽车应用,其范围将超越当前市场上既有的产品。
要知道,去年 10 月,在英飞凌与米尼奥大学合作发布的一篇题为《RISC-V 需要安全之轮:MCU 发起侧角度》的论文中,英飞凌还认为:RISC-V 现阶段就高安全性需求的汽车 MCU 而言还偏年轻和待完善。英飞凌决定做 RISC-V 架构的 MCU,其实也是标志进军 RISC-V 的阵营再加一员猛将。
RISC-V 上车,三大优势
作为全球三大架构之一 RISC-V,尽管属于新兴的芯片计算架构,但相信大家对于 RISC-V 的优势耳熟能详:指令集开源、算力扩展灵活、商业模式自由、地缘政治影响较小。这些因素究竟会如何影响 RISC-V 上车,我们可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第一个是前文提到的在合肥低调召开的 RISC-V 研讨会。为什么安徽会开这么一场会议,因为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现在排在全国第一,并且安徽的汽车出口量也已经超过了上海,成为汽车出口第一省。
安徽在汽车制造登顶后,自然需要转换身份,再往前一步就是汽车的 " 心、魂 ",也就是芯片和 AI。破解汽车芯片国产化困局,安徽选择了 RISC-V。
第二个则是宣布今年会量产搭载 RISC-V 架构的车规级 MCU 芯片紫荆 M100 汽车的长城汽车。了解长城汽车的读者应该知道,长城汽车对于引入国产芯片一直比较积极。其实在 2023 年的时候,长城汽车的国产化芯片率已经达到了 17%。
但是长城汽车还是面对很严峻的挑战:大部分的国产芯片它在工具链和软件的生态上不统一,导致替换成本大,此外芯片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实际上,这不仅仅是长城汽车一家会面对的状况,这是每一家汽车厂想要选择国产芯片都会面对的情况。而在和业内专家多次讨论后,长城汽车认为 RISC-V 可以实现芯片架构的统一,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这两个例子中,RISC-V 被选中上车的优势都很明显:
第一,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需求紧迫。RISC-V 的开源开放,让汽车产业链更加安心。毕竟,目前汽车芯片领域的计算与控制芯片高度依赖 Arm,而全球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芯片领域 80% 以上为 Arm 架构。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选择 RISC-V 的理由之一就是:"RISC-V 有开源优势,降低使用门槛,助力芯片国产化。"

RISC-V 当初的一句:"Instruction sets want to be free!"(指令集希望自由)。确实成为了它巨大的优势。
第二,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让 RISC-V 的灵活定制有更大的空间。在电动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汽车架构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的特点,存在多种指令架构层级。RISC-V 的优势在于,无论采用何种性能处理器,从 MCU 到 CPU 再到 AI 处理器,其编程方式与工具链均保持一致。

这意味着熟悉 MCU 的开发者也能轻松从事 CPU 相关软件开发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软件的复用性。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若其整车架构全面采用 RISC-V 技术,将实现产业链的高度透明化,为产品设计、升级等带来巨大便利。
第三,从技术的角度看,RISC-V 功耗低、能效高。同等工艺、主频接近情况下。RISC-V 核在性施、die size(成本)。功耗等主要指标上都优于 ARM 核。

美国的伯克利大学对比了两个 RISC-V 核与同级别的 ARM 核进行对比,他们在同等工艺、同等主频情况下,RISC-V 的 PPA 的指标都相对比较好,就 PPA 第一个 P 是指的是性能,从对比情况看,它的性能提升比较高。
从实际的 RISC-V 芯片实践来看,RISC-V 架构的紫荆芯片 M100,实测的跑分达到 2.42Coremark/MHz,对比竞品性能提升了 38%;Die size 面积更小,实测紫荆 M100 成本面积比竞争对手低了 20%。
此外,从产业发展来看,汽车和 AI 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AI 时代市场对于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更强。RISC-V 可定制的优势能很好满足 AI 加速、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应用。这些优势,也让不少业内人士达成共识:尽管汽车芯片仍由 Arm 架构主导,但 RISC-V 架构有可能重塑竞争格局。
落地车规,RISC-V 挑战仍在
RISC-V 的吸引力不断增大,但想要 RISC-V 上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国基于 RISC-V 的汽车芯片产品数量仅有数十款,且主要定位于中低算力应用场景。奕斯伟计算、国芯科技、芯科集成、先楫半导体、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企业,陆续推出一系列 MCU 产品,在车身控制(座椅、雨刮、车门、车灯等)、车载充电机领域实现了部分量产应用。
从 IP 提供商的角度来看,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可供选择的 RISC-V IP 数量偏少、周边 IP 配套不完善,导致基于 RISC-V 的汽车芯片设计上存在一定困难。
上车难点一:车规级认证难。
" 任何车载操作系统或者车用的工具链,以及车用软件都要进行安全认证,这样才能和芯片进行匹配,这是对车载生态的一个限制点。"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通过功能安全认证是一场漫长的 " 拉锯战 ",如芯来科技的 NA900 通过 ISO 26262 ASIL-D 产品认证花费了近两年时间。从整个芯片的设计流程来看,车规级芯片的设计周期至少比消费级产品增加了 1.5 倍以上,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完成设计。时间成本是 RISC-V 相关企业推动车规产品落地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
上车难点二:车载生态不完善。
另一个 RISC-V 上车的难点还是在软件生态上,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缺乏真正的软件生态系统。在软件可用性和开发方面,RISC-V 仍在追赶 Arm 和 x86 等公司。RISC-V 的软件生态系统需要在多个关键领域得到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RISC-V 芯片要真正走进汽车应用场景,需要实现软硬件的协同工作。如何打造可覆盖从建模仿真,到代码自动生成,再到一体化集成编译环境和调试环境,以及产线烧录全流程的软件栈,是企业持续关注的问题。同时,为实现差异化竞争,软件厂会提出更多定制化的需求,这也增加了软硬协同的难度。
结语
RISC-V 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已然按下加速键。
行业的普遍看法是,RISC-V 是一种开放的精简指令集架构,具备开放性和扩展性,适用于智能化汽车需求。尽管目前 RISC-V 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但预计在未来 5 至 10 年内将实现大规模落地。
车企作为产业核心,必须主动作为。一方面,与芯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协同创新,优化供应链体系,确保 RISC-V 芯片及相关软件能高效、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依据自身品牌定位与目标用户需求,借助 RISC-V 架构打造独特的汽车智能化卖点。
我国在 RISC-V 领域起步早、发展快,中国企业在 RISC-V 国际基金会占据重要地位,会员数量、标准制定及应用方面均处于第一梯队。抓住 RISC-V 的机遇,能够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创新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