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要中国增持美债?美国豁免中国3C产品关税,日本:拒绝成为筹码

最近美国的对华政策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这边刚对中国3C产品加征145%的关税,三天后却连夜宣布对手机、电脑等商品豁免125%的惩罚性关税。

这种180度大转弯看似混乱,实则暴露了美国经济政策的两难:既想用关税战压制中国,又不得不向国内通胀和金融市场低头。

而在这场博弈中,中国既没有跟着美国起舞豁免半导体关税,也没有大规模增持美债,反而用一套“软钉子”策略破解了美国的算计。

美国4月2日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本质上是一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豪赌。

根据美国海关数据,被加税的中国电子产品中,仅iPhone一项就涉及每年450亿美元进口额,而这些商品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若因关税翻倍,将直接冲击苹果公司的利润空间和消费者购买力。

但政策落地不到十天,美国股市三大股指暴跌4%,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迫使特朗普政府连夜调整政策。

这种反复背后是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想通过关税保护本土制造业,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例如美国半导体行业40%的芯片封装测试依赖中国,若全面加税会导致美国本土芯片厂成本激增。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对等”,一边偷偷给盟友开绿灯,加拿大能源、墨西哥汽车零件获得关税豁免,唯独中国被保留高关税。

这种“双标”操作反而让全球看清:美国的关税大棒本质是政治工具,而非经济逻辑。

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中国选择了一条“四两拨千斤”的路径。

当美国豁免中国3C产品关税时,中国没有同步放宽半导体进口限制,反而在4月11日出台新规:将芯片原产地标准从封装地改为晶圆制造地。

这意味着英特尔在美国生产的芯片进入中国需缴更高关税,而台积电在中国大陆制造的芯片则可享受优惠。

这套规则调整看似低调,实则暗藏锋芒。

首先,它精准避开了“关税报复”的陷阱。

若中国直接加税,可能引发产业链外流;而修改原产地规则既能保护本土晶圆厂(如中芯国际),又不会波及在华外资企业。

其次,这招让美国陷入尴尬,美国芯片企业若想保住中国市场,要么把晶圆厂迁到中国,要么承受关税成本,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削弱美国的技术控制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增持美债表现出“冷处理”态度。

尽管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到5%,中国6月仅增持119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

这种“不配合”背后是战略清醒:当前美债规模已突破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30%,此时大规模接盘等于替美国债务危机兜底。

更何况,中国外汇储备正在多元化,黄金储备连续18个月增加,摆明了不把鸡蛋放在美元一个篮子里。

相比中国的从容应对,日本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骑墙派”。

石破茂政府一边宣称“不会用美债当谈判筹码”,另一边却默许国内基金抛售300亿美元国债。

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操作,暴露了日本既想讨好美国、又怕被美元绑架的矛盾心态。

而中国在美债问题上的定力,恰恰来自两大底气:

一是产业链自主权。

美国豁免中国3C产品关税,本质上承认了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制造”,全球80%的iPhone、60%的笔记本电脑仍在中国组装。

即便美国强推产业链转移,越南、印度等地的基础设施和工人熟练度至少需要5年才能追赶。

二是市场虹吸效应。

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2024年进口芯片额达4000亿美元。

美国企业若失去这个市场,高通、英特尔等巨头将面临营收腰斩的风险。

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试图用关税战重塑全球经济秩序,却低估了现代产业链的复杂性。

当中国制造的电路板、电容电阻件成为美国军工、医疗设备的必需品时,加征关税反而推高了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

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警告:贸易战的代价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和企业。

而中国看似“按兵不动”,实则步步为营。

不增持美债,避免了为美元霸权续命;不报复关税,保持了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修改原产地规则,则悄悄布局半导体产业升级。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美国农民用拖拉机围堵白宫要求补贴;2025年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美国电子零售商集体上书,警告“加税会让iPhone变成奢侈品”。

这些闹剧证明,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政策终将反噬自身。

而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加速科技突围,才是应对霸权打压的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