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燃起来了!京东带头2000亿出口转内销,中国零售巨头集体出手!

2025年4月,中美贸易战的硝烟再度弥漫。

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对华商品加征“核威慑”税率,叠加此前关税后部分商品税率甚至突破145%。

面对这场“成本与市场的双重绞杀”,中国外贸企业陷入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纺织服装行业利润率仅剩2.3%、5.2%,家具行业利润被压缩至10%、15%,

东莞某电子厂订单骤减50%、裁员30%的新闻登上热搜。然而,危局之下,京东、盒马、永辉等中国零售巨头集体亮剑,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出口转内销”战役,上演了逆势突围的震撼剧情。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绝非孤立事件。美国同步对越南、墨西哥等转口贸易国加征高关税,彻底堵死了中国企业的迂回出口路径。

一台原本出口美国的扫地机器人,若生产成本为100元,叠加关税后价格飙升至170元以上,直接丧失市场竞争力;

而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开市客(Costco)更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10 %以转嫁成本,试图将关税压力“甩锅”给中国企业。

这种“既要你亏本卖货,又要你自费挨打”的霸道逻辑,让中国制造业陷入“不降价就丢订单,降价则血本无归”的两难绝境。

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占GDP比重高达三分之一,涉及制造业就业人口超2亿。

若任由关税冲击蔓延,不仅意味着千万家庭生计受创,更可能动摇“世界工厂”的根基。

危机当前,商务部迅速组织商协会、零售企业研讨对策,推出“内外贸一体化”政策,而中国零售巨头的反应速度堪称“闪电战”——从政策吹风到企业落地,仅用72小时。

4月11日,京东率先宣布“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未来一年将大规模采购外贸商品,并开设“外贸优品专区”。

这一计划绝非简单“撒钱”:依托自营模式和三级仓网体系,京东派出专业采销团队驻点外贸企业,直接采购优质产品,并通过流量倾斜、全渠道营销缩短商品上架周期至15天。

更关键的是,京东针对外贸企业“不懂国内市场、缺乏运营经验”的痛点,提供密集培训和资源支持,避免企业陷入“低价内卷”的恶性循环。

盒马的策略更具互联网基因。其面向外贸企业开放24小时绿色入驻通道,简化认证流程,并上线“云享会”频道的“外贸专区”,聚焦家居、宠物、母婴等消费升级品类。

但真正杀手锏在于“联合开发自有品牌”:盒马利用用户数据分析能力,与外贸企业协同研发符合国内趋势的新品。

这种“数据反哺生产”的模式,让外贸企业从代工“打工人”蜕变为品牌“操盘手”。

实体商超则发挥渠道优势打“闪电战”。

永辉超市开通15天极速上架通道,针对库存积压企业提供推广扶持,甚至化身“市场助手”联合开发新产品;

华润万家通过2000余家门店分级销售(精品超市推高端线、社区超市走性价比),让外贸商品“精准触达”不同消费群体。

而联华超市的“专项入驻优惠”和武商集团的促销活动,则让外贸商品以“又好又便宜”的形象快速渗透下沉市场。

中国零售巨头的集体行动,本质上是在书写一套“逆关税战”的博弈剧本:

对内,通过内需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削弱美国关税的实际效果。

2024年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已突破50万亿元,这为外贸转型提供了战略纵深。例如,大疆无人机通过开拓国内农业植保、影视拍摄市场,抵消了美国市场份额下滑的冲击。

对外,加速构建“去美国化”供应链。名创优品抢占东南亚市场、Temu整合全球分销网络、京东买菜在中东试水生鲜电商,这些布局都在争夺全球价值链的高毛利环节。

而RCEP框架下的区域合作、与中东国家的本币结算协议,更在瓦解美元霸权对贸易的钳制。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挺过寒冬的企业将迎来历史性回血。这场较量不仅是经济战,更是一场关乎尊严的耐力赛。”

当盒马的外贸专区上线首日销售额破亿,当京东的2000亿计划吸引全球供应链关注,当永辉的“极速上架”拯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玩具厂:

这些微观场景拼凑出的,正是中国零售业“以攻代守”的集体意志。

这场战役没有好莱坞式的“一击制胜”,却有着“农村包围城市”的务实智慧。

正如网友在中国零售巨头集体出手话题下的留言:“从前我们给世界代工,现在我们要帮中国制造找回名字。”

本文作者 | 老A责任编辑 | 蓝橙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