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融冰,消费“江河”浪花迭起
国际商报记者 顾鸿儒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消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各项促消费政策带动下,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受访专家称,在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的背景下,供给端和消费端积极作为,成为促进消费市场回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税、增加就业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各类商家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
线下消费热 增长加速度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4.2%,比上个季度升高9.1个百分点。其中3月同比增长20.0%,比前两个月高出4.7个百分点,增速持续攀升。
“今年一季度消费市场如同春日融冰的江河,呈现出多维度复苏与结构性升级的双重特征。线下消费的强势回暖最为抢眼,核心商圈与社区商业形成双轮驱动,既有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等高端商业体通过首展经济激活流量,也有社区菜市场改造升级后变身‘烟火气’艺术空间,满足不同圈层的消费需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向国际商报记者分析道。
值得一提的是,与居民生活贴近的小商品销售持续保持旺盛活力,民生消费需求正在加速释放。数据显示,小商品市场经营热度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6.3%,其中3月同比增长21.6%。
此外,一季度生活服务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数据显示,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8.3%,比上个季度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3月同比增长14.5%。分行业看,休闲娱乐业、餐饮业同比分别增长67.6%、14.5%。
朱克力认为,当前,生活服务消费呈现体验式跃迁,密室逃脱与国风茶饮混搭出“剧本杀下午茶”,宠物咖啡馆叠加撸猫诊疗形成闭环服务,上述业态创新将功能型消费转化为情绪价值型消费。
清明假期,出游热情一路高涨。国家信息中心互联网搜索热度数据显示,多个与清明出游、踏青赏花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热度实现超4倍的增长。
“假日经济引擎轰鸣,清明假期‘赏花 ’模式大放异彩,黄山景区用高铁串联民宿集群,南京30公里赏花路变身移动消费走廊,这种空间资源重组创造出‘人在景中走、钱在链上流’的新消费场景。”朱克力说。
“消费者的信心在逐步恢复,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对高品质产品、健康产品、智能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及新零售业态依旧活跃。此外,以绿色消费、数字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多因素“共振” 掀起消费热潮
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从多个维度综合发力,努力让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洪勇分析称,今年一季度消费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得益于多方面的驱动因素。“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促消费政策,如发放消费券、推动以旧换新等,直接刺激消费需求。经济环境的稳定向好增强了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升了消费意愿。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善了消费体验,还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此外,服务行业如旅游、餐饮等快速复苏,也极大地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今年第一季度消费市场的这波升温绝非偶然,是政策工具箱、市场自驱力与社会心态转变的共振结果。”朱克力表示,政策端的组合拳精准发力,既有家电以旧换新这样的硬核补贴直接撬动大宗消费,也有消费券发放形成的涟漪效应激活中小商户。
朱克力建议,激活消费这池“春水”,需要打好“政策靶向针 场景催化酶 制度营养剂”的组合拳。在需求端实施精准滴灌,比如针对银发群体开发适老化智能家居套装与上门教学服务的打包方案,面向新市民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拎包入住家电套餐。在供给端加速业态融合实验,推动美术馆与商业体共建艺术快闪实验室,允许老字号在非遗工坊里开设限定款生产线,让消费过程本身成为价值创造环节。在空间运营上推行蜂窝式更新,把地铁换乘通道改造成品牌快闪矩阵,利用老旧厂房层高优势打造立体市集,通过空间折叠技术实现消费场景的时空压缩。在制度创新方面可试点消费积分通兑体系,打通文旅、零售、服务等领域的会员权益,构建跨业态的消费价值循环网络。
对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洪勇建议继续优化和落实促消费政策,尤其是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消费能力;鼓励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消费环境的便捷性;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消费市场监管,营造安全、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