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推进胸痛中心建设 筑牢心血管健康防线

“第十四届胸痛中心大会”近日在江苏苏州召开。大会公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六千家医疗机构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3187家医院通过认证。与会专家围绕胸痛中心建设成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胸痛救治体系,提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牢坚固防线。

加快整合区域优质医疗资源

高级胸痛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胸痛中心的建设,虽已显著降低相关疾病死亡率,但危重症救治仍存在不足。”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向定成建议,高级胸痛中心要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多学科协作,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治疗。

“胸痛中心的建设已拓展至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当地胸痛中心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港版标准的落地与数据平台的搭建,为未来向全球推广‘中国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向定成说。

以AI技术赋能胸痛中心建设

“人工智能在胸痛中心建设及心血管诊疗全流程中正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恺认为,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一是精准识别共性问题,通过学习海量医学影像与心电图数据,AI能够发现医生个体在处理少数病例时易忽略的细微指标,从而提升诊断准确性;二是整合多模态数据,AI可将病史、视网膜扫描等多源数据进行复杂整合,为疾病预后判断提供更全面依据;三是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结合基因信息为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支持。

此外,黄恺还提到,在基层医疗场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它能有效弥补基层医生专业训练背景差异带来的能力差距,为慢病管理提供标准化、高水平的辅助支持。

努力织密基层胸痛救治网络

加强基层救治能力对胸痛患者及时救治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原心内科主任方唯一说,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基层胸痛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推进心电一张网建设。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带动乡镇医院和乡村医生,构建胸痛救治网络,可实现患者及时诊断、有效治疗与安全转运,发挥县域医院龙头作用,守护基层百姓生命健康。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罗素新分享了西南地区胸痛中心建设经验。西南地区地势特殊,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培训教育、线上线下帮扶指导等举措,成效显著。目前,重庆已构建百余家网络医院协同救治体系,实现心电远程诊断快速出报告与电话指导,打造渝中区5分钟生命救治圈,为西南地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推进防治融合一体化发展

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已从医院内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构建覆盖全周期的健康网络成为当务之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首席专家高传玉建议,打造省、地、市、县、乡、村一体化体系,县二级以上医院负责胸痛中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主抓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村级机构则侧重胸痛救治点建设。同时,结合心电检查中心与心电一张网,可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全流程管理。此外,胸痛中心建设需强化院后管理,通过优化体系建设、制定考核项目与随访计划等,进一步规范院后管理流程。

谈及未来胸痛中心建设,专家们认为,胸痛中心体系建设需进一步下沉,实现县县有胸痛中心、乡乡有胸痛救治单元、村村有胸痛救治点;要在广覆盖、延伸服务、利用信息化宣传科普教育等方面发力,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强基层与智慧化建设是未来发展关键,智慧胸痛中心建设应发挥关键作用,推动胸痛中心从救治单位向预防单位转变;未来胸痛中心建设应普及智慧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提升基层能力,提高公众意识,让全链条服务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