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疗愈,古代智慧还是玄学?
最近,我总能刷到跟音乐疗愈有关的内容。
大家热衷于用宫商角徵羽给身体调配“电子中药”,用阿尔法脑波音乐给大脑“刷机”。
音乐疗愈这事,到底靠不靠谱?
年轻人爱上“电子中药”?
当初说好要一起熬夜,你却偷偷提前养老?
前有三伏天“晒背”挑战,后有八段锦养生,现在“五行音乐疗法”又成了年轻人的电子中药。
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脾、肺、肝、心、肾五脏。
且人体的气血运行有着特定的时间规律,在不同时间段聆听与相应脏腑对应的五音,可帮助调节脏腑功能,犹如给身体发送声波处方。
还有中医怕这届年轻人没耐心听《高山流水》《庄周梦蝶》,介绍了平替代餐——你的杰伦。
肝气郁结可以听角音的《稻香》;脾胃不和可以听宫音的《东风破》……
这操作让我想起之前看《笑傲江湖》,令狐冲受了内伤,任盈盈为他抚琴疗伤,说琴声“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又似是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
一曲终了,令狐冲果然五脏六腑都舒服了。
跟五音疗法同样火爆的,还有阿尔法脑波音乐。
每分钟60拍的节奏、8-12Hz的频率,号称能给大脑来一场声波SPA,让大脑进入松弛而专注的状态。
我还发现,不止音乐疗愈,各种类型的身心灵疗愈现在都很火。
围炉煮茶、抄经、瑜伽大家已经见怪不怪;各种嗅觉、触觉、味觉疗愈也是层出不穷,芳疗、冥想、曼陀罗绘画……要搞就搞五感联动的全席疗愈。
古人搞疗愈,比我们野多了?
出于好奇,我去翻了翻古人搞疗愈的资料,然后发现:老祖宗玩得比我们现在“野”多了。
繁体“藥”字底下藏着的“樂”,早就暗示了音乐与治病的血脉关系。
《黄帝内经》有“百病生于气,止于音”的说法。
五音疗疾的原理就是这本书上说的:“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角、徴、宫、商、羽五音,称之为“天五行”。金声响而强,木声长而高,水声沉而低,火声高而尖,土声浊而重。
每种声音都与五脏的特性相应,因此五音也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甚至有疗愈的作用。
据说北宋文豪欧阳修被贬后抑郁成疾,手臂麻木,御医束手无策。
结果他跟友人孙道滋学弹古琴,愣是把病给弹没了!
稽康也认为五色和五音都是五行的具体显现,是天地合德的结果。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於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
敦煌壁画中有不少乐舞的场景,这不仅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古人乐疗的一种方式。
舞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通过肢体语言和旋律的结合,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古人还开发了“呼吸疗法”。
张家山汉简《引书》教人用“急呴”“剧吹”调整气息,搭配音乐平复情绪。
是科学还是玄学?
有研究表明,声音疗愈源于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基本原理是通过体感振动有效放松邻近部位的肌肉,并且调节局部血流量、安抚情绪,强化“音乐-情绪-生理反应”通路,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
神经科学也能对音乐的疗愈效果做出解释。
比如科学家发现,当听到每分钟60拍的节奏时,大脑会启动“频率跟随效应”。
伦敦大学的研究显示,这种节奏能同步脑电波中的θ波(4-8Hz)和α波(8-12Hz),使前额叶皮层血流量增加22%。
这解释了为什么阿尔法脑波音乐会让人产生清醒的放松感——就像给大脑做了一次深度按摩。
不过,关于音乐疗愈到底能在临床上发挥多大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证据。
近期流行的其他各种形式的疗愈,也都是历史、科学依据与争议并存。
比如印度《吠陀经》里的脉轮理论,把人体比作七个旋转的能量漩涡,每个脉轮对应不同的颜色、器官和情绪课题。
比如海底轮(Muladhara)位于尾椎,红色,掌管安全感,对应频率396Hz,像大地般沉稳;脐轮(Svadhisthana)是橙色,位于下腹部,关联创造力,对应417Hz,像溪流般流动;喉轮(Vishuddha)是蓝色,在喉咙处,负责表达与沟通,对应639Hz,被称为关系修复频率……
有趣的是,脉轮理论与中医五音疗法虽相隔万里,却暗合“频率疗愈”的底层逻辑。
肝属木对应角音,高频、清亮,恰似喉轮的蓝色声波;肾属水对应羽音,低频、深沉,又与海底轮的红色振动遥相呼应。
这种跨文化的声波默契,让人不得不惊叹人类对能量医学的共同探索。
我从前也不太相信疗愈能起到什么大作用,但在我们的【一群女朋友】社群活动中,跟着疗愈师小松尝试过几次疗愈之后,我开始信了。
常年睡眠不好、入睡困难的我,每次都能跟着小松老师的声音快速入睡,且睡眠质量极高。
所以我想:或许真正的疗愈,从来不是用频率公式计算疗效,而是允许自己在某个午后,关掉数据报告,给心灵一个放松的时间。
毕竟在这个连呼吸都要计算卡路里的时代,能有一片允许自己“只感受,不求解”的空间,已是生命对我们最慷慨的疗愈。
疗愈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我没法断言。
但必须承认: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在声波的涟漪中寻找身心的共振点。
大脑天生需要“意义锚点”,疗愈的本质,就是给情绪一个具象的抓手。
或许我们也没必要纠结这些疗愈方法到底有没有用。
因为那些让我们暂时忘记焦虑的瞬间,本身就是最诚实、有效的疗愈——无关古今,无关科学,只关每个灵魂对温柔共振的本能渴望。
古人传承至今的智慧,多了解一点当然不是坏事~反正听不坏,权当给耳朵做个SPA!
此刻,我默默打开了角音的《稻香》……毕竟,熬夜写稿的肝,需要一点温柔的声波护肝片。
作者:来士普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在这个连呼吸都自带KPI的时代,我们打造了一个心灵疗愈空间
在这里,盛放着现代人最稀缺的三样东西:
允许脆弱的勇气
暂停内耗的特权
柔软共振的磁场
我们相信,力量从松绑开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诚心邀请更多女性加入我们。
一群女朋友,创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们将会为大家链接冥想、瑜伽、自然、艺术、茶道、品香…丰盈我们的内心,疏解负面的情绪,提升能量磁场
- 欢迎关注少禾成长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