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因活而火
“大思政课”因活而火
据4月25日《工人日报》报道,上海杨浦区总工会精心打造“百年红色工运宣讲汇”课程,多源、多媒、多形式拓宽宣讲渠道,创新打造“大思政课”品牌。笔者认为,大思政课能够在年轻人中间火起来,离不开一个“活”字,要持续地火下去,也要继续在这个字上做文章。
大思政课的活在于“鲜活”,不再是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不再是枯燥无聊的一板一眼。首先是观念的更新,焦点从输出端转向接收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投其所好、投其所需绝非自降身价,按需定制才能争取更多受众。其次是技术的更新,得益于科技进步,用于辅助宣教的技术和平台越来越多元,一方敢于“尝新”,另一方自然乐于“尝鲜”。再次是方式的更新,对知识进行一番“打扮”,让它通俗易懂,以其新颖性吸引关注,以其正能量潜移默化,在传播过程中“活”起来。
大思政课的活在于“灵活”,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任何人都可以是教师,任何人都可以是学生,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课堂。其规模可小可大,小的如微课堂只有数人参与,大的借助网络辐射成千上万人。其形式可以是图文、视频、歌曲或者演出等,其时间可长可短,足够精彩就能使人沉浸其中。
大思政课的活在于“激活”,点燃年轻人心底爱国爱家爱人民的一团火。他们对华夏历史充满了热爱,对先进榜样充满了敬仰,一旦到达他们的“频道”,接收与接受的桥梁便畅通无阻,实现“双向奔赴”,有益于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团结更多的后浪,锻造一支建功立业的主力军,培养一群高素质的接班人。
大思政课因其鲜活,而有流量;因其灵活,而有留量;因其激活,而有增量。为了让年轻人愿意上、爱上大思政课,应当上好“三堂课”。
第一堂是“课程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内容质量是能否受欢迎的关键。可以是广为人知的大事件、大人物,也可以是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小事情、小人物。挖掘本地素材,突出地域特色,多一些本地事、本地人,更能引发共鸣。
第二堂是“课件载体”。主动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让知识时髦起来,但也不能为了求新求变而出“歪招”,曲解事实、不顾本意,须牢记“新”是在尊重、传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变”不可偏离原来的价值取向。
第三堂是“课堂所在”。学不择地亦不择时,课堂可以在教室,也可在广场、花园、街头,在职工驿站,在网络云端。学生可以在不同地点及时间点学习,能不能认真学完,主要取决于课程质量。
这三堂课的关键词仍然是“活”。只要保证有源头活水,大思政课就能一直“清如许”,一直火下去。(汤飞)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