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北美汽车供应链遭遇关税寒流:马自达暂停加拿大供应的产业震荡

2025年4月,随着美加贸易摩擦升级为关税拉锯战,汽车产业首当其冲。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制造的Mazda CX-50,由于加拿大实施反制的25%汽车关税导致Mazda加拿大暂停从美国进口。(图/Mazda提供)

马自达宣布自5月12日起,暂停从美国阿拉巴马州工厂向加拿大市场供应CX-50车型,这场始于政策博弈的产业震荡,正撕开北美汽车供应链的脆弱面纱。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对加拿大钢铁制品加征的30%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作为报复,加拿大政府于4月15日宣布对原产自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直接击中马自达的供应链命门。

——其CX-50车型100%依赖阿拉巴马州Huntsville工厂供应,该工厂由马自达与丰田合资建设,年产量25万辆,其中18%流向加拿大市场。

"这不是单纯的商业决策,而是北美自贸协定重构期的必然阵痛。"

加拿大汽车经销商协会主席David Adams指出,川普政府2024年修订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强化了原产地规则,要求75%的汽车零部件必须在北美生产,而马自达在发动机控制系统、车载芯片等关键部件上依赖亚洲供应链,本就面临合规压力,此次关税叠加效应直接导致CX-50进口成本激增32%,单车型利润压缩至1200美元以下。

CX-50定位介于CX-5与CX-70之间,为Mazda新世代的跨界休旅车型。(图/Mazda提供)

作为马自达"北美战略"的核心产品,CX-50的诞生本就带着精准的市场算计:在紧凑型SUV红海(CX-5)与中大型市场(CX-70)之间,开辟"轻奢跨界"新赛道。

其独有的Kodo设计语言、标配的Mi-Drive驾驶模式,以及同级别罕见的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精准捕获了加拿大千禧一代家庭用户——他们既要城市通勤的精致感,又渴望周末露营的通过性。

2023年该车型在加拿大市场的1.08万辆销量中,35-45岁中产家庭占比达68%,混动版本更是供不应求,等待周期长达14周。

"CX-50是我们连接年轻家庭的情感纽带。"

马自达加拿大市场总监Mark Thompson坦言,该车型的暂停供应,相当于在品牌产品矩阵中撕开一个战略缺口。

数据显示,CX-50用户中有42%首次购买马自达品牌,其市场教育价值远高于短期销量贡献。

目前为加拿大民众入手Mazda CX-50最佳,也可能是最后的时机。(图/Mazda提供)

政策公布后的48小时内,加拿大全国237家马自达经销商迎来客流井喷。温哥华岛的Nanaimo Mazda店经理Sarah Lee透露:"原本每月销售12辆CX-50,现在一周内接到87个咨询电话,库存车已被预订60%。"

经销商们正面临微妙的平衡术——既要执行厂家"不加价销售"的限价令,又要应对消费者"最后窗口期"的抢购焦虑。

库存告急倒逼战略调整。

马自达加拿大紧急启动"日本产线补位计划",将原本供应欧洲的CX-5 Takumi版、CX-90 PHEV车型调往北美,其中CX-90凭借三排座布局和3.3T直六引擎,意外成为关税避风港——其零部件本土化率达82%,完全规避新关税影响。

多伦多经销商Johnathan Chen敏锐捕捉到商机:"我们正在策划'关税豁免车型体验周',CX-90的到店客流周环比增长190%。"

此次事件暴露出北美汽车产业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阿拉巴马工厂的"单一产地风险"在关税冲击下暴露无遗,而USMCA设定的严苛原产地规则,正迫使车企在效率与合规间艰难取舍。

丰田北美区总裁Ted Ogawa在底特律车展上表示:"我们可能需要在安大略省新建CX-50生产线,尽管这将增加15%的固定成本。"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市场的信任重构。

调查显示,23%的CX-50潜在买家表示"将重新考虑日系品牌",转而关注本土生产的福特Bronco Sport或 Stellantis集团的Jeep Cherokee。

这种"产地焦虑"正在蔓延——蒙特利尔消费者协会提醒市民:"检查车辆VIN码前三位,1/2/3开头代表北美生产,可规避关税风险。"

马自达的困境并非孤例。据加拿大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美加关税战已导致12家车企调整北美产能布局,Stellantis推迟了安大略电动车电池厂的扩建,通用汽车将部分雪佛兰Equinox生产迁回墨西哥。

产业界正形成共识:建立"双产地冗余体系"成为刚需——如本田在俄亥俄州与安大略省同步建设CR-V生产线,确保单一市场政策变动时的产能切换。

在政策层面,两国工商界正展开紧急斡旋。加拿大出口商协会联合150家企业致信渥太华,呼吁设立"汽车关税缓冲基金",为受冲击企业提供短期融资;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则警告国会:"每暂停一款车型,将间接影响300个零部件供应商的生存。"

马自达CX-50的加拿大停供,是全球化退潮期的一个注脚,更是北美汽车产业重构的开端。

当曾经畅通无阻的五大湖供应链遭遇政策寒冬,车企被迫重新绘制产能地图,消费者则用抢购行为为产业阵痛买单。

正如《汽车新闻》资深分析师Stephanie Brinley所言:"这不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关于'区域化生产'与'全球化效率'的范式革命——每个车企都必须在政策风险与市场机遇之间,重新校准自己的北美坐标。"

随着5月12日的临近,加拿大街头的CX-50或将成为短暂的"限量版"。但这场风波留给产业的启示远比车型停供更深刻:在民粹主义抬头的时代,供应链的地理冗余、产品的市场弹性、政策的预判能力,正成为车企新的核心竞争力。

当关税大棒落下,唯有那些在全球布局与区域深耕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才能在北美汽车市场的寒冬中,守住春天的希望。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