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简析美国民意对美中贸易战的态度

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国内对这一政策的民意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态度。尽管许多美国人支持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但同时也担忧贸易战带来的经济代价。这种分歧是普通民众的主流民意,也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保护主义政策的现实困境。

在美中贸易战进行时,美国人的态度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普通民众原则支持与代价担忧并存

多项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贸易战的态度存在明显的认知矛盾。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调查发现,约52%的美国人认为有必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以应对中国的“不公平竞争”。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关税可能导致物价上涨或就业损失时,关税战的支持率又显著下降。美国人就是这么矛盾的。许多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贸易战的成本最终由他们自己承担。

美论坛:为何中国在贸易战中显得如此轻松?看着并不像遭到制裁

二、党派分歧显著

共和党选民普遍更支持贸易战政策,认为这是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必要手段。上一届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民调显示,超过70%的共和党人支持对华加征关税。相比之下,民主党选民则更关注贸易战对供应链和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这种分歧印证了政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的观点:“贸易政策从来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国内政治斗争的延伸。”

蒙古总理首次访美:中美贸易战中的稀土利益博弈

三、利益受损与战略权衡

最初,美国制造业工人和农民对贸易战表示支持,希望借此减少中国竞争并提振本土产业。然而,随着中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美国农业出口大幅下滑,农民的不满情绪上升。与此同时,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困境。尽管贸易战在短期内造成经济阵痛,但部分美国人仍认为这是应对中国长期挑战的必要手段。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警告:“如果你把中国当作敌人,它就会成为敌人。”这一观点反映了部分美国人对过度对抗可能激化矛盾的担忧。

美中贸易战后,台海、南海或将成为新的冲突爆发点

结论:民意分歧反映政策困境。总体来看,美国民意对贸易战的态度是分歧、矛盾的——支持强硬立场,但不愿承担经济代价。这种矛盾使得美国政府难以制定连贯的对华贸易政策。正如约瑟夫·奈所言:“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经济武器比军事武器更容易伤及自身。”用中国古话来形容就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大家可以看现在的美股、美基金跌成什么样子了?未来,美国政府如何在战略竞争与务实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直接影响贸易战的走向及民众的支持程度。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