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苏州分行:创新服务破难题,精准滴灌润实体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近年来,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驱动下,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以下简称“苏州建行”)以金融创新为笔,以“五篇大文章”为墨,绘就了一幅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当科技金融打破“研发孤岛”,当数字金融重构乡村信用,当普惠金融浸润市井民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融工具的迭代升级,更是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方法论跃迁——将中央金融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苏州解法”,让金融资源配置精准滴灌产业痛点,最终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金融为民”的价值追求。
在这幅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中,每个企业、每个村庄、每个商户都是不可或缺的笔触,共同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实践的鲜活注脚。
科技金融破壁:解开生物医药创新的“管线密码”
2025年早春,苏州工业园区内,宜联生物医药实验室里,研究员们专注于ADC药物分子模型的研发。这家致力于抗癌药物开发的企业,正凭借下一代抗体偶联技术拓展治疗窗口。
而在其成长历程中,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如影随形,从筹备阶段的工商注册等非金融服务,到成长阶段的综合融资支持,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苏州“一号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让创新药企常陷资金焦虑。宜联生物首次寻求研发资金时,便面临传统信贷模式的考验——企业为轻资产公司,抵押物不足。
此时,苏州建行创新推出“管线贷”,突破传统授信依赖财务报表的局限,转而构建包含专利质量、临床进展、团队资质的“科创评价模型”,将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PCT国际专利等“知产”转化为资产,并以此为授信依据,为公司落地首笔管线贷业务,专项用于其核心产品的三期管线研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苏州建行的金融创新不止于信贷产品,更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发力。在苏州建行自贸区支行,生物医药特色网点已形成“生态雨林”:心脏构造模型、小分子药物结构模型、细胞模型,还有一批刚上市的新药样品和一本本《医药魔方》杂志……你肯定想象不到,这些会出现在一个银行网点里。一楼有生物医药科技展示区,二楼则是沙龙区,“资本会客厅”,常年可举办药企与投资机构对接会。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经为不少投资机构、生物医药企业、行业协会等提供了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苏州建行仅自贸区支行一家就累计服务区域内超400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授信客户超百户,贷款投放总量超30亿元,生物医药类业务量占比过半。这种“金融 产业”的深度耦合,使其成为苏州打造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孵化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为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建行于2019年起便开始打造“创业者港湾”,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设立港湾旗舰店,在昆山、示范区设立港湾联盟店(为全国首家落地县域的创业者港湾),服务入湾企业近500家,所属行业涉及半导体、智能装备及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
某基因治疗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苏州建行全链条服务的价值:不仅提供贷款,更帮助企业对接CRO服务商、临床试验机构,让企业少走弯路。这种从资金支持到资源整合的全方位服务,正是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从国家金融政策理论来看,苏州建行的实践紧密契合“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的要求。面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创新的特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而苏州建行通过创新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等“软资产”转化为融资资本,精准把握生物医药产业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从单一的信贷支持转变为全周期、全链条的综合服务。
而成果亦足够“耀眼”,不仅支持了像宜联生物这样的企业研发创新,还通过服务大量生物医药企业,助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数字金融筑基:夯实乡村治理的“数字底座”
临湖镇界路村,位于太湖之滨,曾因“半城半村”的复杂格局面临治理挑战,自治动力不足等问题一度困扰着基层管理者。
2022年起,苏州建行与界路村开启党建共建,以“数字云村平台”为支点,掀开了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平台搭建起覆盖人口、企业、房屋、土地的全量数据底座,让全村基础信息“一键可查”,为精准治理筑牢数字根基。
在界路村的数字治理中,“一户一档”成为管人新范式。村民通过平台“家庭档案”模块,实时查看户籍与租户信息,借助“出租户登记”功能动态更新人员数据,信息同步至村平台后,各类事项办理处理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实践,让基层自治从“人工台账”迈向“数字管理”,村民真切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文明积分制度则是激活自治的“金钥匙”。平台将村规民约细化为人居环境、租户管理、遵纪守法等多项量化指标,每季度开展线上评分,村民可通过“随手拍”举报环境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累积积分。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更与“星级文明户”评选挂钩,形成“村委打分—村民参与—权益兑换”的良性循环。自实行文明积分制度以来,全村环境投诉量锐减,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案例大增,“自己的事自己办”成为新时尚。
政务服务的数字化升级更是直击民生痛点。村民在手机小程序上即可查询办事指南、上传材料等。“云上办事”让政务服务从“窗口办理”延伸到“指尖触达”,让村民少跑腿。
界路村的蜕变,是苏州建行“数字云村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生动缩影。苏州建行以“场景 科技 数据 金融”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治理有积分、服务有平台、产业有支撑”的数字生态,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中数据孤岛、效率低下、参与度低的瓶颈。
从政策理论层面看,苏州建行的探索彰显了数字金融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将金融科技嵌入乡村治理场景,平台不仅实现了政务数据的高效流转,更通过积分体系构建起社会信用与村民参与的桥梁。特别是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背景下,平台沉淀的治理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推动资源配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体现了数字金融在优化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价值。
目前,数字云村平台已展现出显著的示范效应。先于界路村的数字化升级,“数字永联”样板项目也是全国闻名,目前全市有近300个行政村纳入平台服务体系,村民自治参与度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的数字乡村解决方案,为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范本,推动乡村振兴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升级”。
普惠金融织网:搭建小微融资的“金融纽带”
在苏州纳米产业园,一家刚入驻的初创企业——苏州埃斯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及时雨”。
建行苏州分行的“开业(入园)进阶贷”,让这家成立时间短、资金需求迫切的科创企业,实现了“入园即贷、秒批秒贷”。全流程线上操作,无需烦琐抵押,精准对接初创期企业的融资痛点,这是建行普惠金融“快人一步”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该行批量准入苏州纳米产业园等园区7家,拓客282户,贷款余额7.8亿元,并实现总行系统内首笔“开业(入园)进阶贷”创新落地。
在常熟古里,工业厂房的融资场景同样发生着变革。过去,企业办理厂房抵押贷款需要线下申报,流程耗时近一个月。如今,建行“厂房快贷”开创全线上模式,从申请、审批到支用,最快两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这种“快”不仅体现在速度上,更在于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灵活机制,为制造业企业节省融资成本,助力资金周转。
针对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行惠懂你”App成为贴心助手。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贷款申请、线上测额、业务办理,甚至召开线上股东会。“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三个一”体验,让金融服务嵌入经营场景,80%以上的普惠贷款授信通过平台实现,成为小微企业触手可及的金融管家。
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建行的普惠触角同样延伸。阳澄湖蟹农和碧螺春合作社的农户,借助“裕农快贷”和“合作社快贷”,感受到科技赋能的力量。整合涉农大数据,搭建农户信用画像,客户经理一次上门完成信息采集,全线上流程让信贷资金直达农村个体工商户。纯信用放款模式破解农户增信难题,推动金融服务向二三产业涉农场景延伸。
从制造业厂房到科创园区,从城市商圈到乡村田野,苏州建行用多元化产品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场景的普惠金融网络,让“及时雨”滋润每一个有需要的市场主体。建行苏州分行的实践,深刻诠释了国家金融政策中“聚焦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要求。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苏州建行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地为具体产品。厂房快贷、抵押快贷通过流程再造,将线下业务迁移至线上,缩短审批周期,体现了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政策导向;开业(入园)进阶贷针对科创企业“贷早贷小”的需求,构建差异化授信体系,契合支持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
科技的深度应用是另一大亮点。“建行惠懂你”平台整合“移动互联网 科技 金融”,构建开放生态,实现金融服务与经营场景的无缝衔接,符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金融服务的政策方向。大数据模型和风险防控体系,则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障了安全可靠,体现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行苏州分行的探索实践,本质上是对普惠金融既要“普”又要“惠”的生动诠释。“普”体现在服务广度,覆盖制造业、科创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多元客群,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惠”体现在服务深度,通过流程优化、成本控制、灵活用款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融资负担,提升金融可得性。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苏州建行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赋能为驱动力,以政策理论为指引,编织一张覆盖全场景的金融服务网络。这张网,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网”,也是助力共同富裕的“民生网”,更是践行金融使命的“初心网”。
当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在这张网中获得及时、可靠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