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澎湃新动能
白山松水,“新”意盎然。
一季度,全省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转型升级态势不断显现,点燃了经济腾飞的新引擎,成为创新驱动的先锋、全面振兴的希望,为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纵观全省汽车、医药、装备、食品、石化、原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变比比皆是——
中车长客制造的CR400BF-GS型复兴号技术提升智能动车组,在吉林省正式投入运营,配备车载传感器、通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车载娱乐系统等尖端技术;
长春富维东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建成“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每名工人平均每天节约工作时长3.39个小时,库存占有率降低70%以上,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凌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在盾构机刀具等领域实现领先后,又研发了轨道交通主轴承与风电主轴承,目前已投入生产,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汽车产业表现尤为值得一提。一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4.7%,背后是中国一汽在产品创新、数智赋能、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海外突破等领域全面发力,实现首季“开门红”。
今年,吉林省还将继续专项支持一批“智改数转”示范项目,培育认定一批示范工厂(车间),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加快构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改造机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强大动能的转变,不仅体现在量,更体现在质。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4%,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7.1%,比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
如今,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机勃勃,以强大生机与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让绿色成为经济动能的新底色——
吉电股份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年可制绿氢295吨,可满足50辆氢能大巴年用氢量需求,每年节约标煤约5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
远景科技集团正在打造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总规划年产60万吨零碳氨、30万吨绿色合成甲醇,自消纳比例可达80%以上;
百亿级项目吉电能谷铅碳电池生产和废旧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投产;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白城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基地,重点开展铅碳电池开发研究,解决规模化制备和过程放大等产业化瓶颈问题。
一个地区转型升级动能之变,必然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环境的打造上,吉林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推动“氢能驱动城际市域列车”“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光电材料及器件”“人参产业”等第二批8个聚力攻坚专项26个课题的评审论证,预计总投入6.91亿元,其中带动企业投入4.68亿元;
新型OLED显示关键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专家组验收,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OLED发光材料批次稳定量产工艺,形成年产发光材料3000公斤的生产能力,累计为企业实现产值4.64亿元;
《吉林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深化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新局面;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再贷款工作,建立基于创新积分的企业信用新模式,截至今年3月,为36户企业授信16.74亿元,为23户企业贷款2.20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带来了丰硕成果。一季度,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捷报频传:
新型OLED显示关键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专家组验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件,其中授权9件;
吉林大学在氢基超导体中氢缺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首次在高压下Nb-H体系中获得了氢空位存在的确切证据;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在宽光谱光电突触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未来有望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环境持续向好,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成果转化效率倍增。放眼全省,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引领、对接产业链条,促使自身发展韧性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一路向“新”,奔腾前行。一季度“热腾腾”的数据背后,是吉林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力求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乘数式跃升、指数级增长。吉林正加速催生着新质生产力涌流,以澎湃的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新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记者华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