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我提前看到炸裂的五一档

摊牌了。

上星期 Sir 在北京电影节,作为天坛奖的场刊媒体,看满了 15 场主竞赛片。

负责任地说,这是北影节最有含金量的一届。

国际影片选片标准再度提高,国片也有惊喜出现。

其中五一档马上要上的《大风杀》,肯定要卷起一场票房风暴;马丽首部监制并主演的《好好的》,绝对是今年的潜在爆款。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入围的 15 部电影,女性视角为主的电影超过半数。

看来不论国内国外,这个趋势,没有停下脚步。

今天 Sir 就带来本届北京电影节的观影复盘。

只选私心喜欢的,这几部你可以特别留意:

《爱的暂停键》

本届北影节 " 天坛奖 " 最大赢家。

同时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实至名归。

在 Sir 看来,这部电影最差的就是片名。

因为它不只是在讲一段 7 年之痒的爱情,而是亲密关系里的个体——

用婚姻关系、母女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和裂痕,去拆解那个因缺乏安全感,而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自己。

夫妻结婚 7 年。

妻子玛利亚(赫尔加 · 古莲 饰)为了照顾 4 个孩子,放弃了很多工作机会。

在每天做不完的家务、解决不完的教育问题中,她变得愤怒、狂躁、歇斯底里。

并把一切责任甩在总在出差的丈夫身上。

而丈夫西格蒙德(奥德盖尔 · 图内 饰)始终表现得情绪稳定的样子,对玛利亚的抓狂和怨怼,多以沉默或回避应对。

就连离婚的打算,都要等对方来戳破——

你该不会是想离婚吧?

你想离婚吗?

除了婚姻,玛利亚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她因为离婚崩溃,想去找妈妈诉苦,寻求安慰。

结果对方对她的到来,以及她送的礼物,都表现得冷冷淡淡,甚至还不自觉地强调自己几十年来的付出。

这一刻,玛利亚发现自己总是对丈夫的苛责和抱怨,都是想让他感到内疚、亏欠,以此来 " 绑架 " 他的爱。

没错,一切关系病态化的崩坏,都源于她的——

不配得感。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挪威版的《坠落的审判》或《婚姻故事》。

但其实与之内核更相似的,是离婚综艺《再见爱人》。

在玛利亚身上,Sir 多多少少看到了第二季嘉宾张婉婷的影子:日积月累的敏感、脆弱、自卑,最后 " 发疯 "。

而电影中的丈夫,也有点像宋宁峰。

回避型人格,遇事不解决,面对妻子的声讨与发疯,只会说:我不知道。

故事最后的走向,是玛利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和解。

而女主赫尔加的出色表演,让这一片狼藉、伤痕累累的现实成为了艺术。

虽然是北欧电影,但它所讲述的女性困境,却很东亚。

期待它有一天,能被搬上国内院线的大银幕。

《纳维》

评委会特别荣誉。

却是 Sir 在今年北影节的第一哭,私以为,它值得更高的肯定。

这部电影讲的是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角落里,全球 6.4 亿被迫 " 童婚 " 女孩们的悲情宿命。

改编自非洲的真实事件。

纳维(米歇尔 · 勒穆亚 · 伊凯尼 饰)来自肯尼亚的贫困乡村,却有着走出非洲,去往更开阔世界的梦想。

她从小天资聪颖,是全县的中考状元。

但放榜当天,13 岁的她被父亲卖给了一个老男人当媳妇。

为了一笔 " 丰厚 " 的彩礼——

60 只绵羊、8 匹骆驼、100 只山羊。

纳维苦苦哀求,换来的是一句:

这是你作为女儿的责任

没错,责任。

童婚、割礼、烫乳、一夫多妻 ...... 这些落后残忍的陋俗,在非洲等贫困地区被视为传统和责任。

女孩是和牲畜一样被交易的商品,而男孩则会在所谓的成人礼后,成为和父辈一样继续剥削女性的掌权者。

就比如纳维的哥哥乔尔(乔尔 · 利万 饰)。

哪怕他也心疼妹妹,认为陋俗残忍。

是的。

当女性题材的镜头对准非洲贫困农村时,就不仅仅是女性悲惨叙事那么简单了。

电影由四位导演合拍(两位德国男导演和两位肯尼亚女导演),节奏、氛围,都恰到好处。

视听、剪辑和表演极具感染力,把故事呈现得沉痛却有力量。

这让 Sir 想起了另一部讲非洲女性割礼的电影《沙漠之花》。

女主原型是国际超模华莉丝 · 迪里,她通过讲述自己悲痛的过去,揭开了女性割礼本质的丑陋,并推动了废除割礼的运动。

相信《纳维》的出现,也有同样的力量。

因为它也给现实非洲女性觉醒、改变处境的推动,带来了微小却珍贵的希望。

《大风杀》

本届北影节场刊最高分,也是 Sir 看得最爽的一场。

最后喜提最佳剧本,耿乐收获最佳男配。

这么说吧,中国电影界多了一个 " 姜文 ",你觉得算不算 TMD 惊喜!?

导演张琪,之前是《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扬名立万》的剪辑指导,从姜文那顺来了不少宝贝。

叮叮咣咣的枪炮声效。

凶狠凌厉的摄影剪辑。

还有舞台戏剧式的,充满嚼劲的台词文本。

其中一段匪首辛柏青与警察白客当面对峙的戏,戏剧能量绝不亚于《让子弹飞》里的鸿门宴。

- 你拦不住我

- 拦不住你来,还是拦不住你走

- 拦不住我要在这办的事

在这个绝对失序的法外之地,3 名公安 1 把手枪,要对抗 44 个带着重武器的法外狂徒。

太狂了。

匪首对公安放话,大大方方地把枪拍在桌上。

" 我先办我的事,你管好你的人。"

警方送去请增员的人,被端端正正地送回了派出所。

不过眼睛开一窟窿,很安详。

但比里面悍匪还嚣张的,是主创们的艺高人胆大。

将 90 年大时代的震荡,具象在这帮被遗弃之人身上,共同构成了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纯血西部片。

上一个这么纯的,还是《双旗镇刀客》。

不只这届北影节,它是中国影迷的年度惊喜。

5 月 1 号上映。

建议你买票,过两天咱细聊。

《好好的》

开心麻花出品,马丽监制,是入围影片中观众现场反响最好的一部。

好哭。

故事有点像《我们俩》:

遭家暴折磨的白丽萍(马丽 饰)逃到大城市谋生,成了孤僻老太唐淑寅(赵淑珍 饰)的保姆。

两人互相拯救。

老太太教她保护自己:勒令白丽萍读书,读《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读《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教会她要保护自己。

这是生存之争。

而白丽萍教会她爱。

这是生命之舞。

电影加分且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一个在上一辈人中普遍存在,但在电影中又很稀缺的女性形象:

一个在因为人生遭遇与社会污名,变得焦虑抑郁的独身妇女。

老太太唐淑寅,知识分子,早年离婚,性格孤僻严厉。电影中,她一心想要培养成才的孙子,为反抗她无理粗暴的干涉,最终走向了犯罪道路。

说简单点,不会爱。

不会爱别人,也不会爱自己。

而《好好的》像一句来得太晚的 " 没关系 "。

故事桥段稍显俗套,但马丽真挚细腻的表演十分打动人心。

没想到,从喜剧演员到演员,马丽居然快了沈腾一步。

眼前《水饺皇后》,未来还有姜文的《英雄出少年》,演员马丽的未来居然还是那么令人期待。

《贝林格:宏图大志》

天坛奖最佳音乐奖。

人群、红旗、革命者,还有红旗上的锤子与镰刀。

还不直观?

那再品品。

这现代银幕上难得一见的,根正苗红的苏联美学。

当电影中唱响《国际歌》的那一刻,Sir 和周围的同志们都坐直了身子。

《宏图大志》却有一个与名字形成反讽的故事。

影片讲述上世纪 70 年代,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恩里科 · 贝林格(Enrico Berlinguer),为了打破彼时冷战格局下意大利左右翼的极端分化,贝林格主动与右翼政党合作,推行了他 " 历史的妥协 " 的政治战略。

这是一场 " 左 " 顾 " 右 " 盼的行军。

代替革命热血的,是更为珍贵的理性主义。

△ 上图为恩里科 · 贝林格,下图为剧照

Sir 之所以想介绍它。

一是它填补了欧美银幕上,非好莱坞臆想式的,共产党人客观形象的空白,用影像公正地补全了一段历史。

二是因为,它不只是历史。

一个人用理性对抗极端,失败了。

这曲挽歌,唱给了情况未曾好转且愈发分裂的当下。

最后。

附上第 15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完整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爱的暂停键》

最佳导演:莉莉娅 · 英戈尔夫斯多蒂尔(《爱的暂停键》)

最佳编剧奖:孙悦、张琪(《大风杀》),莉莉娅 · 英戈尔夫斯多蒂尔(《爱的暂停键》)

最佳男主角:皮埃尔 · 巴斯丁、本杰明 · 兰比罗特(《最美小镇》)

最佳女主角:赫尔加 · 古莲(《爱的暂停键》)

最佳男配角:海一天(《好好的》)、耿乐(《大风杀》)

最佳女配角:玛拉 · 贝什泰利(《音讯》)

最佳摄影:《音讯》古斯塔沃 · 斯奇亚菲诺

最佳音乐:《贝林格:宏图大志》伊恩松诺加内

最佳艺术贡献奖:《音讯》

评委会特别荣誉:《纳维》

终身成就奖:田华

最后的最后,聊点感想,聊点不热闹的:

现在的电影市场。

今年北影节,评委团主席姜文聊到了《哪吒 2》。

主持人问他," 为了这点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

他话头一转:" 我想起导演饺子 …… 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这不是最高点,这只是开始。饺子哪有上一个的,怎么也得上一盘,所以得一盘一盘往外端,我觉得将来有的是。"

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姜主席把天聊偏了,但把事聊准了。

不过,现实很残酷,这半年来国产电影别说 " 成盘的饺子 " 了,蒜都没见着一瓣。

真实情况,就是青黄不接。

看眼 2025 的年度票房,还是春节档那老几位。

马上 5 月了,没有新的挑战者,老伙计也哑火了。

清明节上映的冯小刚的《向阳 · 花》,直到昨天凌晨票房累计 2.18 亿,且单日票房依旧被《哪吒 2》压一头。

△ 4 月 26 日单日票房排行

于是乎,4 月 22 日《哪吒 2》宣布秘钥第三次延期,要上映到 5 月 31 日。

为什么还在延?

因为也没有新的片能接补上来。

看看今年的五一档吧。

截止 4 月 27 日,新片预售票房仅为 2048 万。

2000 万究竟有多小?

堪称国产票房下滑的 2024 年,早在 4 月 25 日,五一档的预售数据就已经达到了 5000 万;

而在 2023 年,这个数据 4 月 23 日已突破一亿。

情况不危险吗 ?

至少,国家电影局又出手了。

疫情后的 2023 年,电影局开启了 " 电影消费季 " 补贴。

而在 4 月 18 日,北京电影节开幕式上,电影局宣布 " 中国电影消费年 " 活动正式开启,将推出一系列电影消费惠民活动,预计投入补贴不少于 10 亿元观影优惠补贴。

就这几天。

票务软件上也陆续出现了 "19.9 特惠购票 " 宣传。

但补贴,能把咱们补回电影院吗?

归根结底。

还是取决于,还有没有好货。

也取决于,我们识不识货。

我们真的还愿意给电影花钱和时间吗?

这是另一个问题,同样迫在眉睫。

事实是,我们的文化注意力,正在被各种短平快的娱乐方式取代,其中短剧最有代表性。

2023 年 374 亿元、2024 年 500 亿元,国外媒体预测 2025 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 800 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在 30%-40% 之间。

这回北影节,贾樟柯也在大师班上说:最近刷了很多短剧,刷完觉得必须要拍电影了。

是玩笑,也透着无奈。

相比滑滑手机就能刷追的短剧,特地跑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越来越 " 小众 ",越来越 " 作 " 了。

在金宇澄给陈冲新书作的序里,有这么一句:

我提到梧桐飞絮扰民的新闻。她(陈冲)答:" 为啥不扰啊,漂亮的东西都要作的。"

这几天,Sir 也亲身体验。

四月中旬北京还在飘杨絮,但容易粘到煎饼上咽进肚子里,不过确实漂亮。

其实去看电影,也差不多,也挺作。

挤出几个小时的自由,辛苦地穿过城市和庸常,去赶赴一个约定。

不过最后,检票进场。

还是幸福的。

这一无比珍贵的梦幻瞬间," 会员点播 " 永远替代不了。

你说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明焉过春天、破坏之王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