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昔日“手机一哥”滑落退市边缘,“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股份缘何坠落?

价值线 | 出品

差公司 | 栏目

荆轲 | 作者

边江 | 编辑

价值线导读

4 月 28 日晚,波导股份突发公告,因公司 2024 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低于 3 亿元,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 "*ST 波导 "。

" 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 这句广告词曾风靡全国。

公司曾保持连续七年(2001-2007)国产手机销量第一、连续三年出口第一、全球销量累计近 6000 万台的记录,同时也是第一家跻身全球前 10 名的国产手机品牌。

如今波导手机早已无人问津。公司主业疲软,终于走到退市边缘。

波导股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 战斗机" 起飞

2007 年,宋丹丹在春晚上把那句著名的广告语 "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 改成了 "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 ",引发台下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彰显了波导这一品牌在彼时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2001 年— 2007 年,波导手机连续七年位居国内销量第一,也是第一家跻身全球前十的国内品牌。彼时的波导股份鲜衣怒马,连诺基亚、三星等海外巨头都不是其对手。

波导股份的创始人叫做徐立华,在峨眉山下的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内,他呆了整整 10 年,从计算机学士直到经济管理硕士,其间还因成绩优异而被留校任教了数年。

徐立华在 1991 年 7 月,去了当时中国的 " 淘金圣地 " 广东,在一家外资公司里任研究室主任,从事中文传呼机的研制开发工作。此时的寻呼机行业正是发展最快的时候,连续四五年以每年 150%的速度急剧增长。

但市场几乎被洋品牌垄断。于是,徐立华向在同一公司工作的大学好友、机电一体化硕士蒲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研制中文寻呼机,这得到了蒲杰的大力赞同。其后,工业管理硕士徐锡广、工商硕士隋波等加盟到波导的核心团队中来。他们四人,后被外界成为 " 波导四杰 "。

在奉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2 年 10 月,奉化波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 1000 万元,徐立华等人以技术作价 490 万元入股,由徐立华任总经理。如此高比例的技术入股,在当时来看着实属于 " 破天荒 " 了!之前在其它地方谈判时,技术入股比例给最多的也就 30%。

1999 年,波导的销售收入达到近 8 亿,确立了其国产寻呼机产销量第一的地位。

寻呼机只是开胃菜。

1999 年,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当时出台一份文件引起了徐立华的注意。这份名为《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手机生产必须获得牌照许可,并规定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的手机必须有 60% 销往海外市场。

在传呼行业正做的风生水起的徐立华敏锐的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可能即将来临,传呼机很可能即刻被手机所代替,开始将目光瞄向手机行业。

盛极

" 战斗机 " 有两个含义,一是波导引进的是法国萨基姆公司的技术,而萨基姆是法国幻影战斗机机载通信设备的提供商;第二是强调波导的战斗力和速度。"

1999 年,波导第一批拿到手机牌照。但彼时手机市场依然被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星等洋品牌占据。无论是技术还是品牌,波导都毫无优势。

徐立华认为,抢占市场是第一要务,他决定实行 " 拿来主义 "。

恰好世界第六大手机生产厂商,法国的萨基姆当时也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徐立华选择了与之合作,在信息产业部批下牌照的两个月后,波导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手机成品。而大部分国产手机在半年之后才推出产品。波导赢得宝贵的时间。

徐立华胆子非常的大。信息产业部颁发手机牌照时,波导已经 " 偷偷 " 生产出 2 万多台手机。

后来徐立华解释说:" 我们是国有企业,不批的话生产线就浪费掉了;我们用的是银行贷款,不批这个钱就扔掉了,这是国家的钱。"

随后,波导这个 " 手机中的战斗机 " 起飞,随之而来的是一轮 " 狂轰滥炸 " 的市场宣传。

2000 年 1 月,徐立华斥资 788 万元买下了甲 B 足球队北京宽利队的冠名权,更名为北京波导足球队。

紧接着,徐立华相继投入了 1.04 亿元,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大媒体轮番广告轰炸。一句 " 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 " 广告语,以雷霆之势钻进了大街小巷老百姓的耳朵里。

为了应对市场激烈竞争,波导这架战斗机的战斗力可谓极强。

彼时,大部分经销商 " 崇洋媚外 ",不愿冒风险代理国货。徐立华祭起有中国特色的 " 人海战术 ",大量招聘业务员,到 1999 年年底竟销售了 5 万多台手机。随后波导采用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做法,先从中小城市入手,依靠国产手机的价格优势,突破洋品牌的封锁,迅速铺设了自己的销售网络。

在此后的几年间,波导建立了可以直达县一级甚至是乡镇基层的波导销售网络。公司拥有 28 家省级销售公司,300 多个地市级办事处的基本框架,数千名销售员工,号称 " 中华第一手机销售网 "。

2003 年,波导创下 1175 万部销量,约等于中国市场众多 " 洋品牌 " 销量总和。

转衰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说再见!

20 年前," 山寨 " 成了热词。带火这个词的就是山寨手机。联发科推出的 turnkey 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手机芯片和系统都集成好了,造手机跟组装玩具差不多。想做成什么样子开个模具搞定,想有什么功能加上就行。霎那间,原本高大上的手机,变成了小作坊就能制造的玩具。

一部正品的 NOKIA 要 5000 块,外观真假难辨的 NCKIA,你只要花 500 块钱就能拿到手,功能甚至比正品还要多。

受到山寨机冲击最大的就是以 " 低质低价 " 取胜的国产手机。波导很早就看到了这些 " 黑手机 " 的影响,却束手无策。

2005 年,国家部委宣布取消审批制,启动手机生产核准制。这让一众 " 黑手机 " 品牌洗白上岸,对于波导来说,成了灭顶之灾。

更糟糕的是,从 2004 年开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在中国逐渐调整渠道策略,开始推进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到了 2005 年这套策略已初显成效,国产大厂可谓损失惨重!

" 跳跃前进,强行起飞 " 是徐立华率领波导杀出市场重围的战略,但在强行起飞后未能及时 " 补课 " 强化研发,也是波导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波导每年将营收的 10% 砸向广告,研发投入却不足 3%。

当华为海思在实验室攻坚基带芯片时,徐立华正忙着冠名足球队。这种 " 营销驱动 " 的基因,终于输给了人类的科技进步。

2005 年,波导手机业务仍然领军国产手机销售额,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开始不断下滑,并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其亏损额高达 4.7 亿元,与上一年的 2.07 亿元净利润相比,同比下降 328%。

2007 年,苹果推出 iPhone,谷歌推出第一款安卓手机 G1,智能手机时代大幕开启。就在这一年,波导手机的账本上贴上了 5.94 亿的亏损标签。40 万台滞销的功能机躺在仓库里。

2008 年,波导股份再亏 1.67 亿元,被戴上 "ST" 的帽子,相较 2007 年营收直接减半。因亏损而焦头烂额的波导,却终止了与萨基姆公司的合作,研发能力大大倒退。

2009 年,3G 时代来临,华为发布了首款 Android 智能手机,还没做出小米手机的雷军,和 OPPO、vivo 等厂商都在考虑智能机该怎么做。

就在这一年,《福布斯》中文杂志评出 "2008 年中国 ( 非国有 ) 上市公司最佳和最差老板 ",徐立华位居最差老板榜首。

但好消息是,面临退市风险的波导股份终于实现扭亏为盈,但其依靠的并不是主营业务的经营,而是变卖资产、政府补贴与对外放贷。为了不被 " 披星 ",波导股份在这一年完成了两次转让,包括一处土地使用权和一家全资子公司的 100% 股权。

2012 年,波导曾想放手一搏,启动了智能手机生产线,但在那个时代,外有苹果三星,内有小米 OV,智能机新手波导没有激不起任何浪花。

两年后,波导便逐渐放弃了智能手机研发,转而主攻手机主板研发生产。

昔日的一哥,终于成了风口下的旁观者。

造车

和贾跃亭一样,徐立华也有一个中年男人的造车梦。

回头看,小米造车是抓住了新能源 + 智能化的风口,天时地利人和皆全,但在当时,对波导这样的企业来说,造出让市场认可的汽车,可能比登天还难。

最早在 2003 年 10 月,波导收购南汽新雅途公司 36% 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希望借南汽的轿车生产资质实现造车梦。

南汽和波导生产的第一款产品叫作新雅途,10 个月后,波导全盘撤资。有媒体称,波导想复制手机的做法,靠低价大量取胜,遭到了南汽方面的反对。

2005 年,波导通过收购宁波神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再次试水汽车业,得到其轻型客车、城市公交车生产资质;2006 年,波导又与长丰集团联姻,第三次冲刺造车业。但又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车型销量极差,再度折戟。

在主营业务下滑、造车梦想破灭的双重打击下,波导开始寻求其他出路。

它尝试开展委托贷款业务以 " 维持生计 ",并在 2010 年和 2011 年通过此业务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2012 年和 2014 年波导股份分别与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建家景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委托贷款协议,但这两笔贷款均出现了逾期情况,给波导的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

落幕

除了波导之外,当年一众国货手机品牌,包括夏新、科健、熊猫等,都已不见踪影。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波导股份也几乎只剩空壳。

根据公司最新年报,波导的传统业务是手机和主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几年新拓展了 IoT 模块加工、车载中控板设备等业务。

但由于公司研发能力不强,波导的新老主业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公司在年报中表示,为应对经营亏损,公司前几年对内部人员和机构做了大幅度调整,导致原有相对完整的研发、生产和质量保证体系大幅削弱,竞争力明显变弱,新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而在汽车电子业务方面,虽然市场容量很大,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公司研发及拓展能力有限,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今年 1 月 1 日起实行的财务新规,更是给了公司致命一击。

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 3 亿元将触发退市。

波导股份 2024 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3.61 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 2.85 亿元。波导股份 2024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11.11 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 -1398 万元。

如果 2025 年波导股份无法对财务指标进行扭转,公司将走向退市终局。

这次,波导股份想要保壳难度极大。公司称将采取措施争取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包括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拓展市场、推进投资并购等。

今年以来,波导股份股价已跌 45.97%。截至 4 月 28 日收盘,波导股份股价收于 2.55 元 / 股,当日跌幅达 5.2%,总市值缩水至 19.13 亿元。

身处退市边缘的波导股份,能保住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