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二十六载帮扶路,招银模式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近日,招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该行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打造“爱有结果”招行公益品牌,积极回馈社会,致力于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2024年,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明晟(MSCI)将招行ESG评级提升至“AAA”等级。

招行多年来以务实负责的公益态度,全面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让爱心传递、让善行接力。从1999年定点帮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武定县开始,招行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方向,已默默耕耘了26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43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990个,倾力支持两县逐梦小康。

永仁县、武定县于2019年、2020年相继脱贫摘帽后,招行仍在持续思考创新打法,并摸索出一套变“输血”为“造血”的创新帮扶模式。不仅是简单提供资金帮扶“授人以鱼”,还发挥金融企业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帮助两县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动能“授人以渔”,着力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助力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打造 “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赋能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利用金融帮扶引入更多活水创新解决融资难题、消费帮扶拓展多元化场景……招行多个创新帮扶模式已经成型,并逐步被推广和学习,在行业内形成示范效应。

模式创新破解产业“三难”困局

“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是招商银行与定点帮扶县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党委、政府共同打造的创新示范模式。由于永仁县用工的阶段性、“脉冲式”特点突出,超过千家种植企业长期存在招工难问题,高峰时期日缺口高达2000人,而附近农村劳动力又普遍面临信息源较少、工作难找、吃住不方便的困境,导致人员流动不畅、稳定性不强,成为制约当地林果产业发展和带动百姓就业增收的瓶颈。

针对当地企业用工难、劳动力组织难、群众增收难“三难”问题,招商银行调整帮扶思路,一方面将多年前援建、现已闲置的招银希望小学改造成为“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解决务工人员集中住宿、就餐、洗浴洗衣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开发“招银幸福里”数字化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工人可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寻找用工信息,实现零散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招工效率。同时,搭建数字就业可视化平台,建设规范化集中化管理模式,对务工人员开展日常管理和知识技能培训。数字就业平台赋能务工人员的动态管理和薪酬发放,配合县人社局对企业的用工服务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一组数据足以显示“幸福里”创新成效。截至2024年12月末,“幸福里”社区累计吸纳产业工人5336人,累计为企业提供用工31.6万人次。此外,共组织开展“新农民大讲堂”83期,参加培训8683人次。

金融手段打开医疗帮扶新思路

武定县人民医院是武定县境内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为全县28万人口及周边部分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2024年,招商银行工作组到武定县人民医院调研期间,通过沟通了解到,随着周边群众就医需求的增长,原院区服务能力已不足以承载,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医院有意在附近兴建新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但苦于没有资金添置医疗设备,工作难以启动。经了解,县医院整体资金需求量高达6000万元, 300万元用于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升级改造,5700万元拟购置螺旋CT、超导磁共振成像、DR机等各类医疗设备,单纯依靠招行专项帮扶资金恐是“杯水车薪”。

“银行本身是金融企业,在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金融帮扶。”招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因此,招行团队并未打“退堂鼓”,而是经过认真研究和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融资租赁的解题思路,通过分析融资租赁市场投放情况、细化资金方画像等举措,摸排筛选出最优资金方合作机构,反复优化调整融资方案。方案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无须提供固定资产抵押和收费权质押,结合医院现金流覆盖情况来审批额度,通过“融物”的方式满足“融资”的需求;二是融资期限5年,依靠医院日常运营收入来偿还融资,通过拉长融资期限、调整还款节奏缓解短期内资金压力,契合医院的实际需要。

该笔业务的落地,实现了招商银行对武定县26年定点帮扶以来,首次引进金融手段在没有网点的情况下开展帮扶,也为后续探索金融帮扶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2025年春节前,该项目首笔500万元资金已顺利放款。

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持续升级

温暖的季风带着充沛的水汽吹向云南。阳光照耀下,山头一株株果树上硕果累累、摇曳生姿,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永仁、武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光照条件,盛产各种水果和其他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我们近年来在助农增收方面积极想办法,目前已经见到成效。”据招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招行与县政府对石榴、核桃等优势产业共同推动联农带农机制,帮扶组建农村合作社,带领农户有组织地进行规模生产。“早期老百姓自己种,这家几棵树、那家几棵树,到集市上可能也卖不上好价钱。带头人机制可以把大家组织起来,招行也可以投入资金帮助购置一些机器、设备,帮助农户一起来做。”招行结合两县优势的水果产业,狠抓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引入电商企业合作,扩大产品种类,推动产品升级,着力打造“产品 平台 合作社 农户”的帮扶新模式,以及“阳光永仁”和“罗婺故里”等特色品牌,提升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此外,招行还引进专业设备和农科专家,运用科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建设招银果品智慧分选中心、招银种苗产学研融合示范实训基地、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工作站等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与此同时,为帮助优质农产品出滇,招行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工会福利、员工内购、连接社会公众等多元化消费帮扶场景。永仁县维的乡的“阳光城蜜薯”就是消费帮扶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定点帮扶期间,招商银行驻村干部发现,与普通红薯相比,充足的光照让维的村的蜜薯品质更好、口味更糯更甜,但却苦于销路不畅,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针对这一情况,招商银行先为这款蜜薯产品设计了新包装,批量采购作为工会福利发放,获得员工好评后,再引入到员工内购平台,吸引员工主动购买,并在电商渠道"上新"。在招行搭建的多元消费帮扶场景下,小小的蜜薯从村子里无人在意的“土疙瘩”,变成了六七元/斤的“香饽饽”,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当季实现销售200万元,其中招行渠道就销售70多万元。

“与市场上其他机构相比,招行的定点帮扶主要由工会牵头开展。工会本身就有采购员工福利的需求,可与消费帮扶进行有效衔接。”招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此基础上,招行还引进本来生活网、招商局食品等电商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渠道,多种手段推动优质云品出滇,有效地拉动了永仁、武定的石榴、核桃、板栗、冬枣、芒果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更多优质农产品正在通过这些渠道走出云南。2024年,招行在全行举办“慧心助农,购享丰年”助农主题月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线上团购等多种形式助力消费帮扶,活动期内招行员工采购特色农产品50万元。驻村干部和一些招行员工穿上两县当地民族服装,化身带货官,与当地村民一起展示和销售特色产品。据悉,招行2024年购买和帮助销售定点帮扶县农产品总额达2337万元。

全方位帮扶,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这些定点帮扶的创新模式都源于新时代下招行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及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招商银行践行“脱贫不脱勾”的承诺,围绕“教育铺路、医疗保障、产业支撑、人居打造、人才培养”五大方向,进一步创新帮扶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取得诸多成效。

教育帮扶方面,招行出台奖学金、奖教金激励政策,在永仁、武定分别引入福建帮扶团队和云师大附中托管团队,深化后备人才和名教师培养工程,使两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2022~2024年两县高考升学率持续大幅提高,其中武定县2024年本科上线人数同比增长41.36%。

医疗帮扶方面,招行探索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帮扶体系,2019年以来,招行已在两县实施147个招银乡村卫生室、30个招银智慧村卫生室改造项目,捐赠招银救护车12辆。

文化帮扶方面,通过持续组织开展县乡村振兴村(社区)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训,着力为两县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积极挖掘当地彝绣文化基因,帮助两县5000多位绣娘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5000元。

生态帮扶方面,在武定县狮山镇椅子甸村、白路镇平地村、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维的乡维的村等7个村组打造了一批有招行特色的乡村振兴标准化示范模板。

招行的定点帮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已连续4年在国务院对中央单位帮扶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最优等级),并被招商局集团授予2022年度消费帮扶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招行的示范效应还在不断“扩圈”。“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被写入2024年云南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全省总结推广,被央视《焦点访谈》等多家媒体报道,招行受邀在全国区域协作帮扶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幸福里·夕阳社区”打造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租赁融资方式正尝试在上级单位定点帮扶县推广复制……

4月的永仁、武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招行新一批挂职干部刚刚接过帮扶接力棒。对比26年前,两县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招行参与并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岁月。正如当年提出“武定永仁不脱贫、招行不脱勾,武定永仁脱了贫、招行也不脱勾”,招行人如今仍不忘初心,继续扎根在两县工作岗位,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接续奋斗的动力,将企业与政府的共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在举措,用金融活水浇灌满园春色,为美丽中国汇聚点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