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极致 他从“小跟班”变身“大咖”
海河英才左大伟 获得十余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引题)
追求极致 他从“小跟班”变身“大咖”(主题)
今晚报记者 李文博
左大伟,1980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天津津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和参与20余项科研项目,完成200余项工程设计、BIM咨询及工程咨询工作,获得了十余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总计为天津港集团节省了上亿元投资。牵头成立多个技术课题攻关小组,向着装配式码头、疏浚土方综合利用、碱渣综合治理利用、码头健康监测等重点研究课题进发。
图片由天津港集团提供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左大伟常说: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工程建设也是一样,要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我觉得“执着的完美主义”是心中的一盏灯,它会指引你走向成功的道路。
对话左大伟
记者:你觉得天津这座城市有什么吸引力,能让你选择留在这里?
左大伟:天津作为国际知名的港口城市,有天津港这样的世界一流港口,为很多像我这样的学子提供了理论实践与前沿探索的平台,另外天津这座城市有与生俱来的包容气质与人文底蕴,这是让我选择留在这里很重要的原因。
记者:生活在天津这么多年,你有什么感受?
左大伟:作为一名港口建设者,工作和生活在天津这么多年,可以说是见证了天津发展的奇迹,目睹了天津在经济上释放出的新动能,作为“新”天津人,更多感受到天津美好的生活氛围和城市景观。同时,作为一名港口建设者,亲历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建设,感叹这里既是世界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也是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又是烟火气十足的港湾。
记者:对于天津未来的发展,你有哪些期待?
左大伟:期待天津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奏响多元发展强音,以国家中心城市之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担当硬核使命;愿海河波光映照古今,海河两岸持续迸发时代活力,让独具魅力的哏儿都文化跨越山海,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河海津韵”。
记者:如果把天津比喻成一个人,你觉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左大伟:天津就像是一位历经岁月洗礼的智者,既有历史赋予的厚重底蕴,又不失烟火人间的鲜活生机,举手投足中尽显豁达从容的气质。
图片由天津港集团提供
梦圆儿时愿望
回忆起当初,左大伟感慨地说:“我出生在山东烟台,小时候父母带我多次去过海边,从小对大海是心存敬畏的,那时候对于轮船、码头、港口很模糊,但是内心却是十分向往,如今也算做出了一些成绩,这是缘于儿时梦想力量的坚强支撑。”
2007年8月,左大伟在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天津津港建设有限公司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天津港,给了他施展的舞台。北港池杂货码头工程、南疆LNG配套工程等,一个个项目让他奔赴梦想,乐此不疲。
多年前,他在北疆集装箱物流中心规划研究课题项目中了解到“智能集装箱堆场管理、无人集卡、人工智能识别箱号”等先进技术。他预感到这是未来港口的发展方向,于是千方百计联系到研发单位的专家,不厌其烦地远程求教,涉及的技术让专家也颇受启发。于是这位远程技术大咖专门从外地来到天津港实地考察并做了技术交流,至此开启了左大伟对于生产和技术的融合探索之路。
为了实现工程与生产互融,研发智慧港口配套设施,他基本全年无休,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足迹遍布几乎整个港口、各大设计院和科研院校。这一举动触动了周围的同事们,也更激发了他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从无起步,从零开始,怀着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进取,见证了公司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风风雨雨。自2007年参加工作,他从一名工程建设管理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
多次实验找到适合加固工艺
作为码头建设技术咨询项目组负责人,左大伟参与启动建设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C段码头最难攻克的地方之一,我觉得就是地基的处理项目。”左大伟介绍说,这块场地以前是一个大水塘,导致地下的构成非常复杂,既有大石块、大的混凝土块,同时地下水位也很高,要在这里建设世界上等级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同时也是世界上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码头,对地基的均匀性要求就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没有依据可参考。
为找到一种既经济、又高效,还能保证质量的地基加固工艺,左大伟带领团队跑遍了天津的各大设计院和科研院校,在将现有的工艺一遍一遍否定后,左大伟发现强夯工艺或许会适合。“强夯工艺是上世纪70年代引进国内的工艺,当时在国内的很多区域都使用过,但是在沿海港口很少使用。”左大伟解释说,强夯工艺通俗来讲,就是用大锤玩命地砸地,但对于含水率很高的土是越砸越软,而且还容易把地下水砸出来,那样土就更软了。
在查阅了一番资料后,左大伟发现,强夯工艺还有分级多变的方法,这种工艺在天津的港口工程中很少使用。为了保障施工效果,左大伟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我们先是带着C段码头当时的土样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成功后又在C段码头找了4块现场状况最为复杂、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3个月的现场‘多次强夯’实验,每个区域都被夯实了十余遍,最终确定了分级多变强夯工艺方法和实操措施。”左大伟说。此工艺方法和实操措施,显著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模量,为集团公司节约数千万元,节省了约三个月的工期。
逐一分析图纸省出1000万元
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天津港对散货堆场实施全封闭管理,因此堆场就需要建设防风网。“传统现浇混凝土工艺,不仅现场作业人员多,而且施工周期长,质量也不稳定。”左大伟介绍说,他通过对散货堆场设计图纸逐一分析,并借鉴行业先进水平的防风网设计,最终交出的方案——《装配式防风墙体》的专利实际应用,在满足防风效果和结构强度基础上,使防风网的建设方式由传统的现浇改为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桩柱,整体为天津港相关项目节省费用近1000万元。
同事眼中的他
由于多次承担公司的重大课题,却总能顽强攻克,最终完成任务,多年前那个在师傅后面问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小跟班,最终修炼成为同事们眼中的“大咖”。
2021年,在天津港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左大伟带领公司主要技术骨干力量,吃住在公司,白天晚上连轴转,方案编制、效果分析,实际尺寸复核校对,修改图纸等所有工作都需要按小时来计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项目从蓝图到现场施工问题全部解决。此时的左大伟,疲惫写在脸上,但布满血丝的眼里却闪着光”,这是同事们眼中的左大伟。
“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你不把油门踩到底,以后只会越落越远。”正因为有着这样不服输的执着,形成了一套左大伟独特的设计风格——实用、严谨,一如他的为人。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