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流量霸权”到“骑手尊严”,例数中国互联网这十余年爆发过的那些“商战”

中国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十余年,是一部从野蛮生长到规则重构的激荡史。自2010年腾讯与360的“3Q大战”以“用户二选一”的极端对峙撕开行业混战序幕,到2025年京东与美团在外卖赛道围绕“骑手权益”与“补贴策略”展开新一轮攻防,这场跨越十五年的博弈始终围绕着“流量霸权”“市场支配力”与“合规边界”三大核心命题展开。从电商价格战到音乐版权争夺,从共享单车“彩虹大战”到本地生活“即时零售”新战场,每一次冲突背后,既是资本与技术的角力,更是商业逻辑与公共价值的碰撞,而监管之手的介入,则不断为行业划定新的生存法则。

在这场混战中,平台经济的双刃剑效应被无限放大:一方面,补贴战与价格战催生了全球最便捷的移动支付生态、最庞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另一方面,“二选一”垄断、数据滥用等问题却让中小商家与消费者沦为博弈的牺牲品。2015年《网络安全法》的出台、2020年《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监管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规范”,而2023年“常态化监管”的提出,更将“合规经营”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如今,当资本无序扩张的潮水退去,裸泳者逐渐浮出水面——那些曾以“烧钱”换市场的玩家,要么在监管重压下转型求生,要么在舆论风暴中黯然离场。

十余年混战,留下的是一部“赢者通吃”神话破灭的启示录。阿里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亿元,ofo在资本狂欢后沦为“共享单车坟场”的标本,美团、饿了么因“不正当竞争”屡遭重罚——这些标志性事件宣告了“野蛮竞争”时代的终结。如今,当京东以“五险一金”骑手保障挑战美团的灵活用工模式,当腾讯音乐与网易云仍在版权壁垒中缠斗,行业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力不再源于对流量与商家的粗暴控制,而在于如何在合规框架内构建技术壁垒、优化服务生态。而这场从“零和博弈”到“共生进化”的转型,正在重塑中国互联网的底层逻辑。

例数中国互联网行业十余年的那些“商战”

2010年:腾讯VS奇虎360——“隐私”与“反制”的生死博弈

2010年,中国互联网爆发首场“核战争”。奇虎360以“隐私保护”为名,推出“360隐私保护器”,直指腾讯QQ扫描用户硬盘数据。腾讯迅速反击,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并推出“QQ电脑管家”直接对标360安全卫士。双方用户被迫“二选一”,互联网生态面临割裂危机。最终,工信部介入调解,双方恢复兼容,但这场大战彻底改写了中国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竞争格局。

2012年:京东VS苏宁——“零毛利”背后的价格战幻灭

2012年8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微博上宣战:“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保证比苏宁、国美便宜至少10%!”苏宁、国美迅速跟进降价,价格战全面爆发。然而,双方很快陷入“承诺跳票”争议:京东被曝部分商品先涨价后降价,苏宁则因物流压力导致服务崩盘。这场被舆论戏称为“电商光棍节预演”的大战,最终以发改委介入、双方承诺“规范竞争”收场,但中国家电零售渠道线上化进程由此加速。

2013-2021年:阿里VS京东/携程VS周末酒店——“二选一”垄断阴影下的监管突围

- 阿里VS京东:自2013年起,阿里巴巴被指通过“流量霸权”强迫商家“二选一”,京东、唯品会等平台接连起诉。2023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阿里向京东赔偿10亿元,市场监管总局更对阿里处以182.28亿元反垄断罚款,创下中国反垄断史新高。

- 携程VS周末酒店:2021年,垂直旅游平台“周末酒店”实名举报携程,称其要求合作酒店下架竞品产品,否则将面临搜索降权、流量限制。携程回应称系“误解”,但市场监管总局已立案调查。这场“酒店分销渠道霸权”之争,折射出平台经济下中小商家的生存困境。

2014-2018年:摩拜VS ofo——资本狂欢后的共享单车坟场

2014年,北大毕业生戴威创立ofo,次年胡玮炜推出摩拜单车,共享单车风口骤然爆发。2016-2017年,双方背靠腾讯、阿里等巨头,以“1元骑车”“免费月卡”等补贴战血洗市场,北京街头一度出现“单车围城”奇观。然而,过度竞争导致押金挤兑、车辆淤积,ofo因资金链断裂破产,摩拜被美团以27亿美元收购,共享单车行业进入“剩者为王”时代。

2015年至今:腾讯音乐VS网易云——版权壁垒下的音乐平台割据

2015年,国家版权局要求网络音乐平台“相互授权、避免独家”,腾讯音乐与网易云短暂握手言和。但授权到期后,双方围绕周杰伦、五月天等头部艺人版权展开拉锯战,网易云多次因“灰色歌单”陷入舆论风波。2023年,网易云起诉腾讯音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仍在审理中,折射出数字音乐时代“内容即流量”的残酷法则。

2018年:美团VS饿了么——外卖江湖的“二选一”暗战

2018年阿里收购饿了么后,外卖市场进入“黄蓝对决”阶段。美团被指通过“独家合作协议”限制商家入驻饿了么,饿了么则反击称美团通过“定向优惠券”诱导用户流失。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饿了么分别处以34.42亿元、15.72亿元罚款,但双方仍就“不正当竞争”互诉至法院,外卖平台“流量霸权”争议持续发酵。

2025年:京东VS美团——即时零售赛道的“百亿补贴”新战役

2025年2月,京东宣布“全面进军外卖”,推出“骑手五险一金”“百亿补贴”等举措,直指美团腹地。双方战火迅速升级:京东指责美团强迫骑手“二选一”,美团则发布声明称“全球无平台有能力约束骑手接单选择”。这场大战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涉及“即时零售”新生态的构建——京东依托供应链优势,美团则紧握流量入口,双方博弈或将重塑本地生活服务格局。

十年混战启示录: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竞争

从“3Q大战”的桌面争夺到“二选一”的垄断困局,从共享单车的资本泡沫到外卖市场的补贴硝烟,中国互联网商业竞争始终在监管利剑、技术革新与用户诉求的三角张力中演进。十余年混战背后,是平台经济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扩张”,是当《反垄断法》斩断垄断触手,《数据安全法》筑牢隐私防线,行业逻辑从“流量掠夺”向“价值深耕”的必然转型。

若将中国互联网十余年商战谱写成一部“冰与火之歌”,那么每一次战役都是改写行业史诗的关键章节——“3Q大战”以用户桌面为战场,揭开平台霸权序幕;京东苏宁“价格战”用“零毛利”豪赌,暴露电商生态脆弱性;阿里“二选一”案借垄断之名,敲响资本无序扩张警钟;共享单车“彩虹大战”后,街头堆积的单车残骸成为资本狂欢的墓志铭。这些战役不仅是商业策略的博弈,更是技术伦理、资本边界与公共价值的深度碰撞。复盘这些,既是解剖中国互联网从“流量崇拜”到“责任觉醒”的蜕变基因,更是为下一个十年寻找新的答案。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青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