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意外,特朗普对等关税,让企业失去了离开中国的动力

意外,特朗普对等关税,让企业失去了离开中国的动力

手机用户大唐老师

纽约时报:特朗普大范围的加征关税和不确定性,让企业失去了将供应链移出中国的动力。

也就是说,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帮助”中国留住了准备迁移供应链的企业。

直白地说,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企业不想离开中国了,他们失去了离开中国的积极性、力量、信心和欲望。

特朗普1.0开始,与中国开打贸易战后,一些企业纷纷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以规避关税风险。

4月2日,美国宣布对60多国实施对等关税,对东南亚的关税排在第一梯队(印度26%,柬埔寨49%,越南46%,印尼32%,泰国36%)。

美国的这一轮关税大棒,不论青红皂白,乱打一通,反而打醒了准备从中国迁移供应链的企业。

他们不打算从中国转移供应链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了。

理由很简单:

第一、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造成全球贸易动荡,中国则相对安全稳定;

第二、特朗普的朝令夕改,使得企业不能制定长期计划。

第三、特朗普下一步举措不可预测,令企业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促使一些公司继续留在中国,这与特朗普最初的设想完全相反。

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反而使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市场和生产采购基地。

特朗普对等关税宣布后,给全世界带来混乱,使得公司更加谨慎对待供应链调整。面对眼花缭乱、不断变化和无法预测的局势,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路径:

继续与中国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维持长期关系。

特朗普失算了!

首先,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冲击了全球市场,造成全世界贸易混乱,是企业选择留在中国的重要因素。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1月连任后,对中国输美商品实施“基准关税 对等关税 额外加征”的三重叠加策略,综合税率从10%飙升至125%。

以汽车为例,美国对进口整车加征25%关税后,德国奥迪暂停向美国交付车辆,英国捷豹路虎也暂停出口,而美国本土车企因依赖墨西哥供应链,转移生产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企业成本压力大,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全球布局。

特朗普政策的“朝令夕改”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也就是企业保留记录、聘请法律顾问、信息披露、存款准备金、保险金等费用增加。例如,今年3月,美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关税从25%突增至50%,随后又因安大略省暂停电力附加费而撤回。

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亚瑟·董指出,企业迁厂需数年时间,而政策频繁变动让长期规划成为泡影。跨国委托生产商高管坦言:“游戏规则每天都在变,我们只能观望。”

美国对几十个国家加征关税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对美实施报复性关税,加拿大对汽车征收25%关税,墨西哥与加拿大因北美产业链深度整合而承受巨大冲击。

特朗普“以邻为壑”的策略削弱了美国盟友的信任度,加速了“去美国化”进程,企业为规避风险更倾向于选择政策环境稳定的环境,而中国就是这个稳定的经济体。

其次、企业供应链转移,各种成本激增,是其选择留在中国的关键因素。

富士康在印度生产iPhone,耗时多年,至今没有完全替代中国产能,特显时间成本。

在越南建立工厂需投入大量资源培训本地员工,而且越南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效率低下,特显管理成本。

中小型企业搬迁需承担沟通、决策、人才流失、等待等至少数十万元人民币的隐性成本。而大型企业如礼来扩建美国工厂需数年投资,隐性成本更高,特显资金成本。

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他们更多承担的是后期组装环节。这种“中国主导、东南亚加工”的模式,使企业难以真正摆脱中国产业链。

最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是企业选择留在中国的主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已形成“1小时零部件配套圈”,例如东莞电子产业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企业效率成倍提高。

相比之下,越南等国的工业园区入住率虽高,但缺乏完整产业链,配套残缺,关键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并不是企业最理想的投资国。

中国通过《外商投资法》、自贸试验区等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法律上保障企业在华利益。

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占比显著提升。1月,英国、韩国、荷兰对华投资分别大幅增长。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逆全球化的“休克疗法”,他是想速战速决,打碎现有的贸易秩序,重新建立绝对符合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贸易秩序。

但其政策引发的供应链紊乱、成本飙升和政治风险,反而凸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枢纽的不可替代性。

对企业而言,留在中国不仅是成本考量,更是对政策稳定性、供应链韧性和市场潜力的综合评估。

未来,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和产业升级,这种“安全港”效应或将进一步强化。

(图片及信息来源于中国日报网4月9日文章《凝心聚力 实干笃行丨中国如何“圈粉”外资企业持续加码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