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众多专家为中美贸易支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4月20日,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了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并揭牌成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题研讨会上,中美贸易成为经济学家们讨论的重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致辞。上海财大供图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近年来,我国通过积极缩减外资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等一系列主动开放政策,正在以坚持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确定性应对“美国优先”原则下的逆全球化和政策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与美国产业空心化潜藏的科技泡沫风险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带来新的变量与可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凝聚了海内外优质宏观经济研究力量,专家学者们利用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敏锐的经济洞察力,将深度剖析宏观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本质,聚焦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刘元春说。

揭牌仪式现场。上海财大供图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琳分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报告认为,极端的贸易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美国国内矛盾,根据一季度我国的经济表现,“外贸虽整体平稳,也面临挑战”。比如,进口需求疲弱;出口虽延续后疫情时代以价换量、市场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转移、跨境电商拉动增长等特征,但在美关税政策冲击下,以价换量难以为继,“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受影响,长期面临供应链重构问题,企业资产负债表易受政策剧烈变化冲击等。

对此,上财团队建议,短期要进行对等反击,利用美国通胀压力窗口,实施多元化政策,如延缓人民币贬值、补贴出口企业、适时抛售美债等;长期需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

王一鸣分享观点。上海财大供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王一鸣副理事长认为,美国滥施关税短期内不可避免会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二季度后外贸形势转向严峻,供需两端都将受到影响。他建议,要择机降准降息,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要更加注重补上消费短板,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增加差异化多元化服务供给,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定下划地方”的改革举措,形成提振消费的有效制度安排;此外,还可以一边扩大投资、一边提振消费,比如更加注重消费升级领域投资,更加注重通过保障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释放消费潜能。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把目光放在“稳定财政”和“房地产基本盘”上,他认为救助地方财政目前比较迫切,“地方债务缺口、隐性债务规模等问题压缩了地方在消费、投资等方面的支出能力。建议中央政府增发特别国债,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其次,要稳定房地产。他认为,当前房地产占总需求的比例仍然较大,建议由国家主导收储房屋,稳定市场预期,带动住房相关产业链恢复。

姚洋说,中美贸易战“没有赢家”,应“以打促谈”。反制的目的是争取谈判窗口,不宜拖延比拼忍耐力,“我们可以争取与理性力量沟通的空间,主动提出谈判方案,构建利益可交换的议题清单,如围绕鼓励中企赴美投资、服务业开放、人民币升值、降低技术出口管制等问题开展磋商,构建双边互利共赢的新协议”。此外,他建议我国一边谈判,一边也要为“没有美国的下一轮全球化”做好准备,“主动扛起自由贸易大旗,引导并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的构建,如升级RECP,重启《中日韩自贸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加速推进加入CPTPP的节奏等;系统支持企业出海,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更加关注投资。他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主要是靠投资驱动,但是这种模式下也引发了一系列结构性失衡问题。他建议,财政政策可以积极发力,继续加大杠杆,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以托底地方财政、稳定投资与就业。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应减少对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依赖,适时降准降息以缓解实际利率与GDP增速倒挂。他说,此次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对中国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未来需要推进一系列财税制度改革激活内需,打破阶层固化,促进从投资驱动向消费牵引的转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