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埃兹拉·克莱因、托马斯·弗里德曼:为什么特朗普可能输掉对华贸易战?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这样总结自己不久前的中国行:“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近日,在和美国知名记者、作家、播客主持人埃兹拉·克莱因的对话中,弗里德曼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并以其标志性的犀利视角,尖锐批评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如高关税)缺乏配套战略,反而削弱了美国的盟友关系和工业基础。

在这场对话中,弗里德曼用“健身房理论”解构中国崛起的密码:从太阳能板到电动汽车,中国企业如同在残酷擂台上搏杀的拳手,历经数轮淘汰终成世界冠军。弗里德曼认为,美国两党在对华问题上形成了高度一致的鹰派共识,将中国视为必须遏制的对手,这种敌意驱动的政策不仅过时,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当然,作为一名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应该认真对待中国的崛起,通过明智而有规划的政策,迫使中国完成和美国的合作,而不是像现在特朗普政府所做的那样毫无章法,这样只会错失机遇。

观察者网翻译对话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美国知名记者、播客主持人埃兹拉·克莱因对话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视频截图

【文/埃兹拉·克莱因、托马斯·弗里德曼,翻译/观察者网 陈佳芮】

埃兹拉·克莱因:在最近的一篇专栏中,你提到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疫情对很多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其中被低估的一点是它严重削弱了我们理解中国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托马斯·弗里德曼: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在华的美国商界高管都撤离了中国。疫情过后,我们又开始了所谓的“脱钩”进程。因此,过去六年里,美国在中国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去年我在中国时,感觉自己仿佛是那里唯一的美国人。无论是游客、商人还是其他人,都几乎看不到美国人的身影。

埃兹拉·克莱因:我注意到你曾提到,在那六年期间,仅有一支国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你在专栏文章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美国政治中,我们往往因问题分歧过大,而难以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然而,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我们达成了太多共识。你如何描述美国两党在中国问题上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