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国开国际大会,特朗普想夹带私货,中国拒绝参会,专家:强硬!
60国开国际大会,特朗普想夹带私货,中国拒绝参会,专家:强硬!
初八没烦恼
谁也没想到,定于4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国际能源安全峰会尚未开幕,却已因中美两国的不同选择掀起波澜。
美国方面宣布派遣一名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参会,而中国则以“日程冲突”为由直接拒绝参会。
要知道,虽然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是能源方面,但这却是在特朗普政府把全球拉入关税战之后,第一次能有这么多国家参会,关键能源问题还一直是特朗普十分看重的领域,这次会议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相当重要。
而中国作为世界绿色能源的领先者,拒绝参会对于会议的影响非常大,专家策波拉·伯曼认为,中国拒绝参会与特朗普最近的关税政策有关,也是一种绝不屈服霸权的强硬手段。
谁在邀请名单上?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处于剧变中,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2年可再生能源投资首次超过化石燃料,但石油和天然气仍占据全球能源消费的55%。
英国政府筹办的这场峰会,号称聚焦“气候转型与能源安全”,但嘉宾名单却耐人寻味。超过75个国家受邀,最终约60国确认出席,其中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产油国赫然在列,俄罗斯则被直接排除。
更引人注目的是,多家跨国化石能源巨头和科技企业也跻身参会名单,而受气候危机冲击最严重的非洲小国却寥寥无几。
深入分析受邀名单,不难发现主办方的小心思。沙特近年来虽宣称投资千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但其石油出口仍占财政收入的70%。
卡塔尔更是作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如今正借俄乌冲突扩大市场份额。另一石油帝国阿联酋则一边推广太阳能,一边计划将石油产能提升至每日500万桶。
这些国家看似参与气候议题,实则谋求在能源转型中玩了不少心眼子。
反观被忽视的群体,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孟加拉国等气候脆弱地区无一受邀。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仅为美国的五十分之一,却承担了80%以上的气候灾害损失。
非洲智库能源转型主任直言,一个能源峰会却不去邀请那些处于气候危机前沿的国家,真正的受害者连门票都拿不到。
中美对决
对于此次国际能源峰会,美国的选择颇具戏剧性,特朗普派出的代表是一名公开质疑气候科学的官员。很显然,特朗普政府这是不想装了,美国试图通过峰会推销本国油气资源,延缓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不仅退出《巴黎协定》,还大力松绑化石能源开采,甚至将清洁能源补贴与遏制中国挂钩。
可以看出,美国的策略背后是现实利益驱动。页岩油革命后,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国,2022年日均产量达1180万桶。特朗普政府通过放宽环保法规、降低开采税,使得油气企业利润飙升。
不过,这种短视政策引发连锁反应,欧洲盟友抱怨美国高价出售液化天然气,发展中国家则因美元加息陷入能源债务危机。
反观中国,近年来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领域迅速崛起,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清洁能源设备产能。此次缺席峰会,被专家视为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强硬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已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输出大量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相当于全欧洲的总和。这种用技术换市场的策略,正悄然改变全球能源权力结构。
国际社会不满与分裂并存
对于中国的缺席,国际社会引发连锁反应。环保团体批评峰会偏离正轨,沦为美国扩张能源霸权的工具。发展中国家则对西方的气候双标愈发不满。
具体来看,英国在2023年将气候援助预算削减30%,导致多个非洲国家的太阳能灌溉项目搁浅。与此同时,英国能源大臣却高调宣布与沙特合作开发低碳氢能,引发环保组织抗议。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使得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信任度骤降。
美国的策略也遭遇阻力,尽管其试图拉拢产油国,但沙特等国的表态模棱两可,既不愿放弃传统能源收入,又担心错过新能源浪潮。我们可以发现,特朗普的强硬手段反而让各国警惕,谁都不想沦为美国油气的附庸。
更微妙的是欧洲的立场,英国能源大臣曾希望与中国合作开发核电技术,却因国内反华声浪受阻,德国则悄悄加大与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合作。
这种“政冷经热”的局面,暴露出西方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既想要利益,但表面上又不能像美国那样过分,背地里悄悄与中国加强绿色能源合作。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挑战,但若国际合作沦为政治操弄的舞台,最终只会延缓应对危机的步伐。正如联合国30年前提出的原则,富国应承担更多责任。
未来,能源转型的成功离不开三大支柱,技术共享、资金支持、政策包容。若发达国家能停止将气候问题武器化,发展中国家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权,中国能继续以开放姿态参与合作,或许我们还能期待一个“共赢”的能源未来。否则,这场博弈只会让地球背黑锅。
参考资料英媒称中国将缺席英国能源峰会,“美国想夹带私货” 观察者网2025-04-17报道称美国考虑削减近1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资金 财联社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