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被骂麻的Switch2,任天堂为啥总是高高在上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在卖一台主机,这是在搞一次老派硬件信仰大会。别人在做云游戏、搞多平台联动,任天堂却选择做一块高墙花园,门槛高、限制多、全日文,但只要你翻进去,就能体验到童年两个字的量产幻觉。

最终,大家都在任天堂的股价上形成共识:给它打下去!

为什么任天堂总挨骂?

任天堂这个品牌的魅力,在于它已经超越了游戏机本身,成为一种类似情绪依附物的存在。

但这种依附,并不代表玩家就一直温柔以待。

事实上,任天堂的玩家群体几乎是游戏圈最容易情绪失控的一群人,嘴上天天骂,手上从不含糊,甚至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仪式流程:看完直面会→大骂→冲日服→快乐下单→边玩边骂。

感情浓度高到像是天天要分手的老夫老妻,不骂不爱,越骂越买。

一位北京的年轻妈妈雪莉,经常在小红书发Switch的游戏评测,到了临近2代发布会前夕,内容多半变成了吐槽:Joy-Con飘移、Labo碎纸堆、健身环识别失灵、系统语言无法调中文,导致她在半夜三点试图用假名注册日服账号时急得跳脚。

但看完发布会却来了个急转弯,雪莉发现自己这些年来能坚持健身、保持和娃互动的耐心、甚至熬夜多了不骂老公,居然都和Switch有关。

“这破系统像我儿子,毛病一堆,但你问我后不后悔生他……也没有。”

一边骂,又一边不舍,这像极了人们对于任天堂的常态,“逼疯家长又让家长感动,用户体验像婚姻,靠忍。”

所以你就能理解这个品牌的奇妙生态了,它像是一个专门打造情绪反差的装置艺术:它不讲武德,不堆参数,不开大屏,不讲社交连通体验。它甚至不装好人,公关冷漠,线上服务界面像DOS系统。

玩家们知道它的种种问题,却依然不离不弃,像是甘愿跟一个一错再错的初恋反复纠缠,只因为“别人给不了那种感觉”。

“你别说这话,苹果和华为用户,哪个不这样?一边骂,一边买,这婚是能离还是咋地?”

别的主机讲科技,任天堂讲多巴胺底色的精神绑定。它永远做不到最好用,但它是唯一能在一块小小的掌机屏幕上,让你哭笑不得、破防又治愈的存在。

哪怕系统卡成PPT,Joy-Con漂移像自动驾驶,它依然能靠一个马里奥、一只星之卡比,一夜之间洗白全部差评。

你骂得有多狠,就代表你曾经爱得有多深。

这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靠玩家集体骂声建构口碑的游戏品牌。

骂它,是用户忠诚的测试题;买它,是感情回归的和解书。

在任天堂这里,用户满意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情绪浓度。

至于到底什么时候会因为它的问题而真的离开,可能就像大家分手时说的那句:“这次我真的不会再回来了。“

说完,顺手下单新一代主机。

主机,还能在年轻人客厅里留下一个位置吗?

很多人认为任天堂之出产掌机,事实上,它占领相当一部分玩家的客厅。

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人买了Switch2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客厅,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如何才能从床上搬到客厅?

所以任天堂有了一系列硬件互动,电视可以连,笔记本也可以连,甚至是平板,所以你能在多场景下看到任天堂,它和PSP一样成为了年轻人的第二款赛博义肢。

白白说目前的现状,就是“像跑步机、胶囊咖啡机、Kindle一样,Switch也是很多人有计划过好生活的第34个失败尝试了。”

于是,游戏硬件的意义开始发生变化。

“它不是为了每晚都打开,而是在某个周末早上醒来、阳光照进出租屋时,你突然觉得‘我今天什么都不干,我就玩一下午’。那一刻,它不是游戏机,它是一个出口。”

玩家哈萨斯觉得像Switch大小的掌机,成了逃离手机控制的一个理由。

“当代生活的压迫感不是没有娱乐,主要是娱乐都开始打卡化了,追剧要讨论,打游戏要连麦,连放松都得有社交绩效。唯独主机这种单机游戏 不用发朋友圈的存在,是一种零成本的逃离方式。”

它不提醒你社交,不催你升级,不弹窗优惠券,只是安静地等你想起来它还在。而对一些人来说,这种安静的陪伴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稀缺资源。

一个租来的客厅,一张拼多多买的茶几,一台偶尔被打开的Switch,在无数年轻人的生活里,可能正悄悄成为一种微弱却坚定的生活方式声明,这是年轻人自己的专属自留地,不受任何外力的打扰。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这个时代太快了,但游戏不会催你快,它永远等你按下那颗Start。”

“只是它每次想坑我的时候,我都会骂上它几句,它又会突然变得很乖,像一支洞悉人性的老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