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华为小米投出85亿超级独角兽:在北京海淀
图注:表格综合射频前端芯片与射频SoC/模拟芯片的技术、产品及市场差异,数据源自招股书及公开信息
02 罕见的13轮融资
02 罕见的13轮融资
昂瑞微以年复合增长率50.88%的迅猛态势,在2024年实现21.01亿元营收,其中射频前端业务贡献17.9亿元,规模跃居国内第三,仅次于卓胜微与唯捷创芯。
另外,其射频SoC芯片产品也已导入阿里、小米、惠普、凯迪仕、华立科技、三诺医疗等知名工业、医疗、物联网客户。
昂瑞微的OM6626射频SoC芯片与同行知名企业Nordic的nRF52832相比,其在发射和接收功耗下均显著优于竞品,睡眠电流也更加低。
资本市场的青睐为这家硬科技企业注入动能。自2013年国科投资300万元天使轮起步,昂瑞微先后完成13轮融资。
2020年更迎来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与华为哈勃投资的“双星加持”,二者各持股4.16%,分列第五、第六大股东,形成“终端厂商 芯片设计”的生态协同;深创投、联想创投等头部机构的入局,也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弹药。
03 华为、小米的算盘
03 华为、小米的算盘
华为哈勃与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的入局,让这场看似平行的产业资本布局,实则暗藏两家科技巨头在供应链博弈中的深层谋略。
华为旨在强化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减少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
尤其是在美国技术封锁背景下,通过扶持昂瑞微这类本土企业,可加速国产射频芯片在高端市场的突破(如5G PAMiD模组),同时为其基站与终端设备提供更适配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小米则着眼于供应链安全与成本优化。
通过资本纽带深化与昂瑞微的合作,确保其在智能手机与IoT设备中射频芯片的稳定供应,并借助昂瑞微的高性价比产品(如集成度提升30%、功耗降低20%的射频前端模组)巩固市场竞争力。
此外,双方均瞄准了射频前端市场的增长潜力。
据Gartner预测,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3%,而国产厂商当前市占率不足15%,替代空间巨大。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华为哈勃过去三年投资超 40 家芯片企业,通过 “订单 资本” 模式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则通过投资 80 余家半导体企业完善生态布局。
昂瑞微作为国内第三大射频前端芯片设计企业,2024 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1.22%,其5G 射频前端芯片在小米、vivo 等品牌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这与华为、小米在 5G 终端市场的扩张形成共振。
此外,昂瑞微在车规级芯片、物联网领域的布局,契合华为“1 8 N” 全场景战略与小米 IoT 生态的需求,双方通过资本绑定实现技术协同与市场共享。
04 中国半导体的造血难题
04 中国半导体的造血难题
资本盛宴难掩产业困局。
尽管昂瑞微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50%,但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20.22%的毛利率相较国际巨头40%以上的水平仍显羸弱,反应出国产芯片“技术追平却难逃代工桎梏”的尴尬。
其GaAs工艺依赖稳懋半导体代工,每片晶圆成本较Skyworks自建产线高出17%,而华为、小米的订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前五大客户集中度70左右%。
昂瑞微所属半导体行业,行业的通病在于技术、生态、资本三层面。
技术端,国内70%企业仍采用0.35微米以上工艺,EDA工具国产化率不足5%,射频前端芯片专利数量仅为美国的1/20;生态层面,行业内企业多为代工,每片成本较自产线高17%,而光刻胶、大硅片等材料国产化率不足15%;资本层面,半导体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仅8.3%,不及美国半数,中芯国际研发投入17亿美元仅为英特尔的1/13。
这种“研发投入低、供应链脆弱、技术代差大”的现状,让行业仍未走出“越追赶越亏损”的怪圈。
昂瑞微的财务困境(累计未弥补亏损12亿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造血难题。
首先,前期研发沉没成本巨大,其5G L-PAMiD芯片量产前需持续投入3-4年;其次,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如TI等国际厂商降价30%直接导致纳芯微等本土企业年度亏损。
再者,资本市场趋冷使融资渠道收窄,2024年芯片初创企业融资规模同比骤降60%。
这种"高投入-慢回报"的特性,叠加国际巨头的专利壁垒(全球Top5半导体企业年均专利申请量超5000件),使得即便获得华为/小米战略投资的优质企业,也需经历长达10年的亏损周期才能实现技术转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产替代政策深化(如《十四五规划》将半导体自给率目标设为70%),以及内需市场持续扩容(预计2026年仅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即达210亿美元),具备全制式技术能力的昂瑞微们正迎来历史性机遇窗口。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格隆汇、猎云网、智能通信定位圈、电子发烧友网、市值财经等相关内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图片源自微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