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90%家长的反应都错了
0.
嗨,我是慢慢,一名心理咨询师。
这阵子“空心病”频频上热搜,因为这个问题来找我做咨询的家庭也越来越多。
(1)接纳“空心期”。
来访者小华是一个初中男生,他走进我的咨询室,垂着头跟我说:
“老师,我觉得自己像具行尸走肉。”
作为重点中学的年级前十名,父母曾经以他为荣,但每天机械式刷题补课的生活让他逐渐麻木,变得越来越没有启动性,还在周记里写满了“活着有什么意思”。
一开始,父母着急慌忙地跟我要方法建议,想要小华赶紧变回以前的样子。
随着咨询的展开,父母逐渐知道了: 孩子被鞭策太久,走累了,需要休息了。
他们努力克制着想要鞭策孩子的心。
不再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丧?”
试着理解孩子:
“没关系,我知道你暂时没力气学习、跟爸妈聊天”
试着去允许孩子经历这样一段空白期——哪怕成绩下跌。
这种接纳至关重要。
网上许多聊“空心病”的博主都会略过这一步,可我始终认为:心灵的事,就是得要慢慢来。
当我们允许了孩子不改变,孩子自己才会有动力去改变。
(3)欣赏孩子原有的闪光之处,并学会大声夸奖。
很多父母会说:
“我对孩子也是有情感支持的呀。”
但他们所认为的情感支持,是孩子做好作业后的一句认可 ,是孩子乖乖听话后的一句“真乖”。
孩子得到的夸奖,不是因为“我自身如何”,而是因为服从了父母。
慢慢地,ta感受到的,只会是“我本身是不好的,要经过父母的修剪才可以”。
这种修剪,就是对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剥削。
而我鼓励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孩子的闪光之处。
ta可能有些社恐,请告诉ta:
“你是一个享受和自己相处的孩子。”
ta可能容易拖延,请告诉ta:
“你是一个有自己做事节奏的孩子。”
这不是一种刻意的美化,而是一种对孩子内在召唤的点亮。
因为ta会深深地感受到—— “原来光是做自己,就能被爱被接纳”。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效能,能帮孩子走出无目标、无动力、无感受、无意义的怪圈。
至于要大声夸奖,则是因为我们的脑神经元在接受正向暗示,重塑回路时,比起文字或非语言形式,言语会更加高效可感,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相处里。
2.
行动上,
请带领孩子多做无用之事。
回到开头的话题,家长要如何让孩子找回做事的动力呢?
父母要做的事很简单:
多带领孩子去做ta喜欢的、无用的小事。
喜欢,是为了激活孩子的内在动机;
小,是为了降低孩子的启动成本。
而“无用”,则是防止孩子再次陷入功利化的评判里。
我有位师姐,就是用这种方法陪着女儿苑苑渡过了抑郁期。
当时苑苑高考前休学在家,既提不起劲去做事,也没法闭眼睡觉休息,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后来师姐带苑苑去做了绘画治疗,咨询师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个哪件小事,现在回头看还是充满了乐趣?哪怕它没什么用,不能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帮助。请帮我把它找出来,然后画在纸上吧。”
后来苑苑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孩在溪边把石头堆成城堡的场景。
那是她三四岁时,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咨询师鼓励我师姐,现在也可以多带着孩子去做这类无用的、但乐意做的小事。
于是,他们回老家堆了石头、在溪流里抓鱼、在山林里挖蘑菇。
去了公园,用放大镜观察蒲公英绒毛的降落伞结构、趴在草地上听蚂蚁列队行军的声音。
还去了很多画展、雕塑展——不用写观后感的那种。
像“堆石头”这样的无用小事,孩子可以发出无数个类似愿望,然后去行动,实现它。
而每一次的起心动念,都会强化前额叶和伏隔核的连接,让孩子不断在行动中感受到愉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形成自己的内核。
而父母口中所谓有用的、有意义的、应该做的事,往往无法让孩子提起兴趣行动——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渴望“我自己说了算”的主权感。
看到这里的你,不妨也试着问问孩子,或者观察孩子平时享受做什么的事,或是在做什么事情时尤其心无旁骛,全情投入。
可能是唱一首歌、是观察一朵云的形状、是聚精会神拼了一下午的积木,或是和小动物玩耍....
请试着找到它们吧。
它们像隐形的心理创可贴,能温柔覆盖孩子生活的细密裂痕。
人生那些重要的意义,有时就藏在看似无意义的快乐里。
3.
一点小补充——
当然,前面分享的这些方法也都非常适合大家来自救,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下面是我为大家列举的7个具体的练习,可以参考看看:
1、允许自己感到无意义,允许时间被浪费;
2、尝试身体扫描练习,用3分钟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部位;
3、试着用不同感官去专注1件事,比如周二专注食物味道/周四注意环境声音/周六观察光线变化;
4、多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5、记录「无用之事」的愉悦体会,每周至少一次,摸狗摸猫、看云看花都可以;
6、学会用“蝴蝶抱”拥抱自己,这个动作可以大脑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让人感到安全和信心;
7、挖掘“输出型”爱好,比如写作、乐器、摄影.....比起输入型爱好,输出型爱好更能借由外界反馈,点亮一个人的内心。
愿所有看到这里的人,都终将拥有一颗丰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