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反制加征关税 美国还有招吗?

中国反制加征关税 美国还有招吗?

龚家言

4月11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自4月12日起,调整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此前的84%提高至125%。这是近期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第二则调整加征关税措施公告。

“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公告中表示。

中美贸易摩擦已持续数年,双方博弈的复杂性和深度不断升级。面对中国的反制措施,美国在关税领域外的政策工具箱仍有诸多选项,但其战略选择将受到经济成本、盟友协调和国际规则的制约。

一、非关税壁垒的精准化升级

美国可能通过技术封锁强化对华压制。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商务部已将对华先进制程芯片出口限制扩大至14纳米以下,并计划联合荷兰、日本实施设备管制。这种“小院高墙”策略既能保护本国技术优势,又避免全面脱钩带来的冲击。同时,美国可能扩大实体清单范围,针对中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实施精准打击。

在投资审查方面,CFIUS审查机制将持续收紧,重点监控中资对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和敏感数据的收购行为。近期美国会推动的《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若通过,将建立跨部门审查框架,限制涉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跨境投资。

二、供应链重构的战略布局

美国政府正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产业政策,构建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在电动汽车领域,美国要求电池组件50%北美本地化率的规定,实质上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预计未来将形成美墨加-日韩-东盟的替代供应链网络,通过《印太经济框架》加速区域产业链整合。

美国还可能联合G7国家建立关键矿产联盟,控制锂、钴等战略资源流向中国。同时,通过“友岸外包”策略,引导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在美设厂,确保高端制造环节脱离中国掌控。

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强化数字经济领域

美国正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税等规则的制定,试图将中国排除在数字治理体系之外。通过APEC、CPTPP等机制推广美式数字贸易规则,削弱中国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主导地位。

金融制裁手段可能进一步升级,美国或扩大对中概股的审计监管范围,限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国际使用,甚至对涉疆、涉军企业实施次级制裁。SWIFT系统对部分中资银行的潜在限制,将成为金融脱钩的重要筹码。

四、地缘政治与经济捆绑策略

美国可能将经贸问题与安全议题深度捆绑,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对台军售等议题上制造事端,配合经济施压。通过《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案》等国内立法,为对华经济制裁提供法理依据。

同时,美国将强化与印度、越南等国的“经济外交”,通过普惠制待遇、技术转让等手段吸引产业链转移。预计未来五年,越南对美出口额可能增长50%,印度在制药、电子组装等领域加速替代中国产能。

五、国际舆论战的持续加码

美国可能联合盟友在WTO框架下发起更多诉讼,指控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通过“价值观外交”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负面认知,在气候合作、疫苗分配等领域设置话语陷阱。

但美国面临多重制约:国内通胀压力限制关税升级空间,盟友对华经济依赖难以切割,WTO争端解决机制实际效力衰减。中国若保持战略定力,通过RCEP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同时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将有效化解外部压力。

这场博弈本质是发展模式的竞争。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维持技术霸权,而中国通过制度型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胜负取决于谁能更快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市场深度整合和发展动能转换。在此过程中,避免全面经济脱钩、管控分歧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