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底、文化添彩 东钱湖文体商旅融合带动乡村共富
陶麓街区人流如织。
东钱湖的生态本底虽然优越,但由于湖底淤泥堆积、过度捕捞、废水直排等问题,东钱湖水质一度仅为总体Ⅳ类、局部Ⅴ类。
2001年,东钱湖管委会成立,拉开了湖泊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序幕。
“水质是东钱湖的生命,东钱湖一直将生态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前提。”东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清淤退渔、截污纳管、清退高污染工业企业,到引进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增加水生植物、改善鱼类种群结构等方式,东钱湖逐步构建完整健康的水域生态系统。多年来,东钱湖管委会先后投入100多亿元资金,将东钱湖的水质提升到总体Ⅲ类、局部Ⅱ类,为东钱湖的文旅发展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同样深厚。
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今宁波)知县,疏浚东钱湖;南宋史氏家族更因“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而名扬四方。此外,气势恢宏的南宋石刻群、历史悠久的补陀洞天和霞屿寺、为纪念岳飞而修建的岳鄂王庙等古建遗迹也是东钱湖悠久历史的见证。
位于东钱湖南岸的韩岭村,自唐代起已有居民居住。韩岭村每月均有定期集市,作为连接宁波市区和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在东钱湖畔绘制了一幅“渔歌樵斧声相参”的浙东水乡画卷。
夕照下,帆板运动员正在训练。
千帆竞发,代表的是“舟行”东钱湖。除此之外,东钱湖还打造了“骑行”“车行”“步行”路径,无论哪种出行方式都可与美景相逢。
将视线移至湖西岸,宁波国际会议中心通过“架廊桥”的建筑方案,实现“连青山,观绿水,望田野”的效果,将中国传统和江南韵味融入建筑之中。投运以来,这里曾多次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2024联合国国际采购研讨会等文化、商贸、外事交流活动,为东钱湖“会展 旅游”的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东钱湖有两棵‘网红树’,一棵在宁波院士中心,一棵在利民村,随便一拍就很出片!”一到春天,社交媒体平台上,东钱湖的打卡照总离不开那两棵“网红树”。这几年,随着“网红树”“网红街区”出圈,东钱湖的热度越来越高。
宁波院士中心,由宁波师范学院旧址改建而来。截至目前,已有172名两院院士入驻宁波院士中心。这里不仅是院士们开展科学研讨、项目交流、修养身心的场所,其悠长蜿蜒的空中景观连廊、富有年代感的红砖外立面,以及那棵冠大如盖的樟树也化身市民和游客的“必打卡”点位。
要说东钱湖的网红元素,东京奥运会主场馆设计者隈研吾设计的韩岭美术馆、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操刀的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东钱湖馆区)等现代建筑,同样吸引众多关注。当现代设计美学与湖山相映,东钱湖的艺术气质愈加迷人。
乡村共富活力十足
今年清明节假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数近33万人次,累计旅游营收3.32亿元。微风轻拂下,喝一杯咖啡、逛一条老街、住一晚民宿、品一餐湖鲜,不仅是市民游客的休闲图鉴,更是一幅不断延伸的乡村共富画卷。
韩岭老街夜色。
“开发过程中,不论是修缮还是重建,我们对于建筑的处理都非常谨慎。”韩岭水街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改造升级,水街两岸共有80多栋房屋焕发新生,“保留村落肌理”是关键原则。
改造之后的老街与水街并行互通。居东的水街沿溪而建,汇集精品民宿、餐饮书店、特色商店等业态;居西的老街则以白墙灰瓦、木质门面,保留浙东古村的韵味与灵魂。去年一年,韩岭村游客量超22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民宿都是满房状态。
容貌焕新和业态升级给韩岭村带来客流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的机遇。据了解,韩岭水街运营初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50个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会持续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从乘上“艺术乡建”东风走上致富路的城杨村,到因梨树和村咖而“吸粉无数”的利民村,再到一开街就火爆出圈的建设村陶麓街区,“村庄与街市共生,村民与游客共处”的发展模式正在东钱湖畔落地生根。
乡村活力起来了,创业者自然也来了。
装修改造自家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门店,开出全村第一家咖啡馆后,城杨村本地小伙儿杨佳宁在东钱湖边,用3年时间连开6家店。他说,想以咖啡为载体,把家乡推荐给更多人。
灵感来自韩岭村落瓦片的韩岭美术馆。
“以前大家往城里跑,现在设施改造了,环境变好了,城里人也反向到湖区来休闲消费了。”谈起东钱湖的发展,在湖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都说:“幸福感大大提升。”
春风轻拂,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记者 徐嘉伟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均由东钱湖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