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何能迅速达成停火协议

5月7日以来,印巴双方冲突不断升级,而今天,据新华社等媒体消息,印度与巴基斯坦在2025年5月10日迅速达成停火协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国际社会的强烈干预与斡旋

联合国与大国施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冲突升级期间多次呼吁双方克制,警告局势已接近“失控边缘”,并强调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问题。中国、美国、伊朗、沙特等国也积极介入:

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全天候盟友”,明确表态支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并强调冲突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巴基斯坦军方高层通话,提议调解。

伊朗启动“穿梭外交”,外长阿拉格齐先后访问巴基斯坦和印度,强调邻国和平对地区稳定的重要性。

多边机制的约束。巴基斯坦在冲突初期即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局势,寻求国际法框架下的支持,而印度也面临国际社会对其单方面“断水”行动违反《印度河用水条约》的批评。

双方军事行动的代价与风险

冲突升级的不可控性。 5月7日至10日,双方从边境交火迅速升级为导弹互袭、网络攻击和纵深军事目标打击。印度使用“布拉莫斯”导弹攻击巴基斯坦首都圈,巴方则动用“法塔赫-1”火箭炮和CM-400高超音速导弹摧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等关键设施。此类行动进一步暴露了双方军事能力的局限性,例如印度“阵风”战机被击落,暴露装备协同问题,而巴基斯坦依托中国技术支持的精确打击体系则展现出高效反击能力。

核威慑的底线压力。 印巴均为拥核国家,冲突若升级为全面战争,可能触发核误判风险。双方均意识到突破核红线的灾难性后果,因此选择在行动尚处“可控范围”时停火。

国内政治与经济因素

印度国内大选压力。印度2025年大选临近,莫迪政府初期借军事行动转移经济放缓和社会矛盾,但随着冲突升级,战争风险可能导致选民对政府能力产生质疑,反而成为政治负担。

巴基斯坦的经济困境。 巴基斯坦长期面临经济危机,冲突导致的资源消耗和国际制裁威胁进一步削弱其应对能力。通过停火争取外部援助(如中国和沙特的支持)成为务实选择。

后续挑战与不确定性

尽管停火达成,但克什米尔争端、水资源分配等核心问题仍未解决。印度单方面切断杰纳布河水流的行为可能持续激化矛盾,而巴基斯坦若无法获得国际社会对《印度河用水条约》的保障,冲突仍可能再度爆发。此外,双方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军事强硬派态度,可能对停火协议的长期稳定性构成挑战。

综上,停火的快速实现是国际压力、军事风险、国内政治权衡与历史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南亚局势的深层矛盾仍待政治与外交途径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