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硬核产业与诗意生活交织,南汇新城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首选地

立夏时节,滴水湖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慢生活”打卡地,“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城市天际线已具形态,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呼之欲出。湖畔不仅有浪漫和诗意,硬核产业也在此生根发芽: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形成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和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产业强则人才强,临港新片区成立5年多来,累计人才导入超13万人,其中35周岁以下人才占比接近六成,持续唱响“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

南汇新城作为临港新片区主城区,担负着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任,也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热土。记者从5月9日举行的“媒体看新城”南汇新城专场采访中获悉,2024年,南汇新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30亿元,占全市比重的10%以上;工业投资连续3年超过400亿元;全年人才引进落户4.3万人,已连续5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正伟介绍,为推动新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今年初制定的《2025年南汇新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开展26项重点工作,并聚焦42个重大项目推进新城建设,总投资额达2567亿元。

用硬核产业向年轻人递出邀请函

产业是新城发展最重要的根基,南汇新城以制度创新、场景开放、生态聚合为核心持续构建产业生态,同时,聚焦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坐拥一线湖景的滴水湖AI创新港着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已入驻宁德时代、中科创达等270余家企业,今年还将推出数字创客基地,邀请数字游民、数字创客“拎包入住”;继外滩、陆家嘴后的上海金融“第三极”——滴水湖金融湾着力培育跨境离岸金融、新型国际贸易、航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已入驻26家国内外知名再保险机构,累计登记保费超过1200亿元;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发力国际数据业务,已率先实施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推动出台再保险、航运和商贸3个领域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并加快布局“来数加工”、“中数外算”等业务。

“前沿产业、未来产业的星辰大海是南汇新城发给年轻人的邀请函。”杨正伟介绍,今年,南汇新城将围绕产业发展布局举办100场人才招聘活动,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3万个。

依托“产业森林”,南汇新城逐渐生长出“创新雨林”,而浓厚的科技创新生态则是最适宜的“雨露”。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二级调研员王佩华表示,新片区构建了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5家高能级实验室、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为基础研究提供技术赋能,13家科创平台、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能为创新加速提供技术熟化和产品中试,9家创新联合体、1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为产品落地提供场景验证、生态共建。同时,一批高质量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科创驿站提供超过10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创业空间,为创业火花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全周期赋能。

从个人到家庭,解奋斗者后顾之忧

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除了追梦舞台之外,南汇新城也致力于为奋斗的年轻人提供全方位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吸引青年、集聚青年、拥抱青年是南汇新城引才留才的重中之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部长蒋静说,锚定“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城市定位,南汇新城统筹落户、就业、培育、安居、服务全链条举措,打好青年人才政策组合拳。比如,对初来乍到的就业创业人才提供过渡性免费住宿,为前来实习的大学生提供每月最高5000元的实习补贴;实施人才引进区域专项政策,支持重点单位符合条件人才直接落户。

家门口的好学校、高品质医疗健康保障是年轻家庭最重要的牵挂。过去5年,南汇新城累计开办33所优质基础教育学校。今年计划新开办上海滴水湖学校、华师大二附中浦东临港实验学校等1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市六医院临港院区二期扩建项目今年将竣工投用,浦东医院临港院区加快建设,进一步导入妇产科、儿科资源,加强对年轻人的就医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