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战场也有“整编师”?下辖3个整编旅,全师约20000来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风
1946 年时,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整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原有的军改为 " 整编师 "、师改为 " 整编旅 "。
不过并非所有的国民党军都进行了类似的改编,华北和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依然保持了军师编制。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华东战场上有个别部队仍然长期保持了军师编制;而在华北战场上,则也有作为例外的整编师,比如说整编第 62 师。
我们看华北野战部队战史会发现,1947 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战史上描述的一大堆国民党军番号里,整编第 62 师比较扎眼。

之所以如此是跟国民党军整编、调兵情况密切相关的。
整编第 62 师,前身是第 62 军,这个军是粤军部队的番号,在抗日战争中所辖各师的变动很大。
到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所辖师有粤军系统的第 151 师和第 157 师;此外第 37 军建制撤销后,该军所辖的中央军系第 95 师也划拨到了第 62 军中,使得该军补齐了三师建制。
抗战胜利后,第 62 军先是到越南受降,后又调往我国台湾受降,并于 1946 年中进行了整编改革,改称为整编第 62 师。
改编之后,第 62 师师部及直属队,下属第 151 旅、第 157 旅总计为 13000 余人。
这个兵力数显然不多,甚至按照国民党军规定的编制数都还不及,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民党军的缺额现实。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军普遍缺额,其中既有作战损耗大、非战斗减员多、兵力补充困难本身的问题,也有各级长官吃空额的因素。
所以一个师的编制可能有万把人,但实有兵力往往就只有六七千人;在当时一个师的实有兵力能达到八九千人者,就可以说极其充实了。
就第 62 军的情况来说,该部在 1944 年的援湘作战中损失很大;到 1945 年初该军统计兵力时,全军编制 36605 人,但缺额即达 18737 人,几乎缺额了半数编制。
因此到抗战胜利后的整编军队时,由军改称为整编师,由师改为整编旅;而原有的师改为整编旅中的关键一项——裁减掉一个步兵团;实际上外界以及现在的不少网友都觉得这是真的裁减兵力,实际上却是压实编制之举。
因为当时就大部分的步兵师来说,实有的兵力本就只能编满两个完整的步兵团;如此再裁汰些老弱、编余军官,所谓的改编也就成了。

像第 62 军原有的兵力就很不充实,所有就地改编后,下属的粤系兵力就只有 13000 余人。
而第 62 军中的另外一支部队——第 95 师,其情况比较特殊。
这支部队当时已经是中央军系统,士兵则主要来自湖南,无论是军系渊源还是士兵籍贯都不太合得来。
所以第 62 军指挥这个师有些困难,该师自编入之日起就是半独立状态,而且还往往被单独使用,承担相应任务。因此在改为整编第 62 师时,就只上报统计了师部以及粤系两个整编旅的兵力。
而 13000 人的实力数显然过少,这个情况也令老蒋感到疑惑,并询问陈诚是否不包括第 95 旅的兵力?
陈诚上报这个旅当时正在整编当中,而据上月统计的兵力为:军官 637 人、士兵 7245 人,总计有 7882 人。

此时已经是抗战胜利一年之际,第 95 师还招募些驻地兵员,但在三师制的情况下也就不到 8000 人。
而这样的兵力数其实在国民党军的师里还属于比较好的水平,在改为整编旅的时候,无非是再裁汰掉几百老弱,兵力保持在 7000 人以上问题不大。
所以到整编第 95 旅时期,该部反倒是齐装满员的状态,而且比粤军的那两个旅充实度要高很多。
因此整编第 62 师在粤系 13000 人,加上中央军系大约 7000 人的基础上,总计就是 20000 人上下的兵力阵容。
在 1946 年秋,整编第 62 师陆续船运到了华北,其师主力驻天津,而整编第 95 旅则在保定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由于华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并未整编过,所以其他单位都是军、师,这就显得整编第 62 师比较扎眼了。

而且也不知为何,整编第 62 师到华北后并没有立刻改称为军,所辖各旅仍为二团制;一直到 1947 年夏天时,各旅才陆续恢复成了三团制。
但因为此时增加一个团是在现有力量基础上的增编,所以总兵力还是增加了的。直到三团制补齐后,整编第 62 师才又恢复为了第 62 军;而第 95 师随后也独立出去,成为更为人所熟知的独立第 95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