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破局中国蛋鸡“种源卡脖子”,她想让老百姓实现“吃蛋自由”

【人物简介】

吴桂琴,女,1982年生,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家禽研究院院长,正高级畜牧师。作为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她扎根京郊20年,从手工测量3万只鸡的产蛋数据起步,成功培育5个“京”系列蛋鸡品种与3个“沃德”系列肉鸡品种,打破国际垄断,创建智能育种系统,研发专用芯片,攻克世界难题。

鸡蛋作为餐桌上最常见的蛋白质来源,曾经80%以上靠进口种鸡生产。为了破解蛋鸡“种源卡脖子”困局,让老百姓实现“吃蛋自由”,吴桂琴扎根京郊20年,带领团队自主培育“京”系列蛋鸡品种、“沃德”系列肉鸡品种,创新传统与生物育种技术,破解红羽粉壳蛋鸡世界育种难题。

她和团队培育的“京”系列蛋鸡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累计推广78亿只,国民每食两枚蛋即有一枚源自其品种;2023年国产蛋鸡首出国门登陆非洲,改写中国畜禽种业“只进不出”的历史。

从“躺平”到决定守护老百姓的“吃蛋自由”

1999年,吴桂琴以比录取分数线高一分的成绩“幸运”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进入动物科学专业。当时,她以为自己将以熊猫、孔雀为伴,却意外走进了鸡舍猪圈,落差之大,她选择了“躺平”,高数竟挂了科。

痛定思痛,她终于想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哪怕绕了弯,只要脚步不停,终会找到方向。一步步稳扎稳打,2003年,她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这次,她主动拥抱了遗传育种专业。读研期间,她的导师受企业委托鉴定其进口的种鸡,她这才知道,当时我国蛋鸡种源居然80%以上要靠进口。

“国内企业引种总要看老外的脸色,在时间、数量、质量和价格方面都没有话语权。”吴桂琴说,进口种鸡有核心技术保护,不能直接用来育种,就像无籽西瓜,自己没法孵出小鸡。种源被“卡脖子”,也就没法保证鸡蛋的稳定供应。

那时,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必须让中国的老百姓实现“吃蛋自由”。

2008年博士毕业,吴桂琴放弃城市科研岗位,选择到位于远郊区的首农集团旗下峪口禽业工作。同期毕业的同学中,她是唯一到企业工作的,也是该公司第一个博士。

吴桂琴在测蛋品质。受访者供图

扎进大山,为3万只鸡一只只测数据

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关键技术自立自强、保障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对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育种是一个科学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坚守。”吴桂琴记得,刚开始为了尽快培育出性能优良的专门化育种素材,她一头扎进大山里的核心场,和饲养员同吃同住,带着大家一起测定产蛋、体重、蛋品等几十个性状,这一干就是10年。那时候3万只鸡,每天都由她一只一只手工测定并分析,工作量非常大。

寒冬酷暑,鸡舍成了她的第二个家。经过无数次测试和实验,吴桂琴带领团队实现了突破,2009年4月18日,峪口禽业培育的“京红1号”和“京粉1号”两个蛋鸡新品种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发布,她激动得难以入眠。

如今,她已带领团队培育出包括“京红1号”“京粉1号”“京粉2号”“京白1号”“京粉6号”在内的五个蛋鸡新品种,构成类型丰富的“京”系列高产蛋鸡品种矩阵。这些品种具有死淘低、产蛋多、耗料少、蛋品好等特性,成活率比进口品种高2-3个百分点,年增效益40多亿元,成为国内最适合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蛋鸡品种。

“京”系列蛋鸡现在已累计推广78亿只,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国人每吃两枚蛋至少有一枚源自峪口禽业。

改写我国家禽种业“只进不出”的历史

除蛋鸡之外,肉鸡也曾同样面临依赖进口的困境。近20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严重威胁国家肉鸡种业安全。

于是,吴桂琴领衔开展肉鸡育种领域技术攻关,创新运用跨界思维,利用白羽肉鸡长速快、高产蛋鸡繁殖效率高的资源优势,率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白羽肉鸡“沃德168”、小型优质白羽肉鸡“沃德158”,以及快大型白羽肉鸡“沃德188”,打破国际市场40年垄断的局面。

她培育的品种性能优异稳定,累计推广超12亿只,与同类产品相比,每只鸡可多收入1-2元,增创收益10亿元以上。

2023年6月,“京”系列蛋鸡和“沃德”系列肉鸡种鸡登陆坦桑尼亚,实现了我国自主培育畜禽品种出口“零”的突破,改写了中国家禽种业“只进不出”的历史,也丰富了非洲人民的餐桌。

吴桂琴在核心育种场观察记录。受访者供图

填补我国蛋鸡自主设计芯片的空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先进设备设施的应用,在山里给一只只鸡人工采集数据已成为过去式,吴桂琴团队已实现自动采集、高效分析和智能选择,育种效率提高许多倍。现在团队每年收集的育种数据超过15亿条。

为什么要收集这么多的数据?吴桂琴解释:“蛋鸡育种就是把咱们喜欢的皮实好养、不挑食、下蛋多、蛋还好吃的鸡选出来,让它们生出更多这样的好鸡,好与不好是由很多基因决定的。”要想又快又准地选出带有这些好基因的鸡,就要用到基因芯片。

但我国没有自己的芯片,国外的芯片价格十分昂贵,且需要提前预订。“核心技术买不来,唯有自主创新。”2014年,吴桂琴团队联合中国农大,历经4年研发出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基因芯片“凤芯壹号”,填补我国蛋鸡自主设计芯片的空白,位点利用率提升40个百分点以上,检测成本下降80%,解决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国产品种育种中规模化应用的瓶颈问题。

但芯片仍在国外生产,无法保证育种时效性。他们只能继续攻关,2021年研发出国产蛋鸡和白羽肉鸡液相SNP芯片,实现基因组分型技术完全国产化。团队还建立基于液相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基因组育种值相对家系均值准确性平均提高131%。连续5年应用效果显示,蛋鸡育种核群100周龄产蛋数年平均进展提升2-3倍。这直接推动了我国蛋鸡和白羽肉鸡基因组选择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踪到引领、从理论研究到商业化应用的飞跃。

“坚持做正确的选择”

回望来时路,18岁的吴桂琴一度失落、迷茫,从没想过自己能为守护粮食安全作出多大的贡献。现在,43岁的她自信、从容,已是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她说:“关键在于选择。”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与鸡相伴已有20多年,能为实现“中国碗装中国粮”而奋斗,她认为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人的一生很长,我们无法预期未来会怎样,或者什么样的事业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要去做正确的选择,育种是国家大事,关乎每个老百姓的饭碗,这是正确的事。”吴桂琴说,坚持作正确的选择,只要坚持下去,或许就能闯出不一样的世界。

将目光投向未来,她有一个目标——力争到2030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我们要做世界级的家禽育种公司,不仅引领我国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要让中国智慧、中国品种和中国经验惠及全世界的老百姓。”她说。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