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省!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贯通
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达)4月29日,由沪杭客专公司建设管理、中铁隧道局施工建设的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以下简称为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红船号”盾构机顺利完成接收,这标志全线首条隧道贯通,通苏嘉甬高铁建设迎来重大节点。同时,汾湖隧道也成为国内首座贯通的跨省高铁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汾湖隧道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跨越浙江和江苏两省省界,全长3732米,其中盾构段2420米。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设计时速350千米,采用一台14.82米的“大国重器”——国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红船号”掘进,采用盾构法 明挖法施工。
自2024年8月盾构始发以来,“红船号”盾构机由南向北先后下穿国家水上运动中心、防洪堤(景观道)、汾湖、汾湖村民房、G318国道,侧穿厂房等浅基础且对沉降反应敏感建筑和多处水域,沿线经过多个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并涉及河道改移工程,施工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环保要求严。
超浅埋掘进风险大,汾湖隧道2号井的始发覆土厚度仅为8.6米,穿越太浦河河堤最浅覆土为14米,穿越G318国道最浅覆土为13米,穿越海天环球厂房最浅覆土为7.56米,汾湖隧道1号接收井的接收覆土仅为7.26米,整个隧道区间共掘进2420米,其中小于0.5-1倍洞径的超浅埋深有547米,占全区间的22%,1-1.5倍洞径的浅埋掘进达1873米,达到全区间的78%,盾构的始发和长距离浅覆土掘进,极易造成地层击穿及仓内失压,掘进风险极大。项目部通过对同步注双液浆的填充系数、凝结时间进行不断尝试调整,从而使汾湖隧道管片上浮量控制在毫米级别。
据介绍,隧道下穿沿湖水域约1200米,下穿国家水上运动中心约187米、下穿条形浅基础农房23处。防止盾构掘进参数、措施控制不到位引起地面建(构)筑出现不均匀沉降、防止河床击穿是汾湖隧道建设的重难点。
此外,汾湖隧道主要在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细砂层中掘进,中间穿越可液化地层、砂土过渡段等不良地质,同时也要2次切削地连墙砼,刀具的适应性、泥浆参数的控制及处理、同步注浆参数等精准匹配是盾构掘进安全施工的重点,确保盾构在不同地层条件下掘进参数的稳定,刀具的完好、防止黏性颗粒的聚集而结泥饼,保持快速稳定的连续掘进是重点。
汾湖隧道穿汾湖等重要水域,地表水系丰富,粉土地层与地表水存在水力联系,粉土、粉砂地层属微承压含水层,汾湖隧道最大埋深约26米,隧道所在区域地下水丰富、水压高,成型隧道管片可能出现上浮问题,管片防水压力相对较大,防止管片上浮是本项目控制的重点。
通苏嘉甬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盐城至南通高铁南通西站起,向南经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引入宁波枢纽宁波站,新建线路长3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设南通西、张家港、常熟西、苏州北、苏州东、苏州南、嘉善北、嘉兴南、海盐、慈溪、庄桥等11座车站,建设工期5年。
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与盐城至南通高铁、京沪高铁、沪昆高铁、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多条线路相连,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布局,方便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汾湖隧道顺利贯通,为下一步盾构隧道施工积累了经验,也为加速推进通苏嘉甬高铁建设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苏州市铁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