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探寻航天“蜀绣”功夫 |“绣”出航天高度!全箭97%的火工品来自“四川造”

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发射任务的背后,凝聚着四川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四川航天工匠们如蜀绣大师般的匠心雕琢,助力此次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以进行更广泛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论证。此次发射任务中,七院所属的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号飞船上30余种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工作,全箭97%、飞船80%的火工品由该公司提供,为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来源,助力神舟二十号冲向更高轨道。

一位熟练的蜀绣大师必须掌握130余种针法,如晕针、滚针等,而负责生产火工品的“航天绣工”们也毫不逊色。火工品因其特殊性,不仅装配和调试的过程工序繁琐,包含了126种不同的工作岗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因为火工药剂未成形时,极其敏感易爆,装配过程一个不经意的轻微碰撞,一个静电火花,都可能产生一起爆炸伤人事故,制作过程必须保持比绣花还要持久的耐心和专注的细心,“一针一线、不差分毫”才能确保任务完成。

某重点产品因装配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装配周期跨度成为此类产品之最,这也成为考验团队的难关。今年年初,接到公司对该产品的任务攻坚要求后,面对手工操作环境相对局促、技术精度要求高的双重压力,车间科学规划、量化分工,严谨记录产品每个环节的工艺装配过程,确保产品按时交付、质量安全可控。

在投产初期,车间组织攻坚团队开展往批总结回顾,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大家一起深剖细节,“捆扎工装需要提前确认”、“产品总长需要重点管控”等等,一个个过程风险得到了提前识别。结合往批识别的问题,工艺与操作相互配合,针对新批次原材料开展了工艺试验摸底,对最终成品长度超差的风险进行了验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风险管控在前。

该产品对工作后的气体泄漏量有特殊要求,因此对索身热缩管及热缩过程的质量有更严格的管控要求。团队组织对所用5100米的每一寸管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绝不放过任何针眼细孔。一件件产品被铺上操作台面,主岗人员手持热风枪,专注地对着产品进行一层层热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角度,确保每一寸都均匀收缩,稍有疏忽的变形都会导致产品的外观异常。

当产品进入两端灌胶工序,装配环境需要由操作工房转入高温烘箱间。没有通风、温度高达60℃的烘箱间就像一座“火焰山”,在其间开展灌胶、补胶作业,对每一名操作者都是严峻的考验。白净的防静电服很快被汗水浸湿,但“航天绣工们”却顾不了这许多,一门心思确保灌胶注射器的均速推进。为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在这场高温作业中展开了接力赛,但他们缓过神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永远都是:“我的那管胶固化有没有异常?‘火焰山’上过程质量必须是第一位!”

装配完成的产品,公司严格组织实物质量再确认,关键过程数据、多媒体记录依次由工艺人员、副主任设计师进行再确认,射线检测底片由具有资质且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复判,再由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人员进行再确认,总工程师对关键产品射线检测底片抽样进行确认,最终达成产品技术状态受控,质量满足技术文件要求。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图据 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