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心灵愈站 | 离异家庭女孩从重度抑郁到重返校园 心理专家:关键在这4步→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7日讯小雨(化名)的父母在她六岁时离异,此后她跟随母亲生活,仍保持与父亲的联系。直到十一岁那年,父亲组建新家庭的消息让她深受打击。次年,母亲也有了新男友,双重冲击下,小雨难以接受,半年前被确诊为重度抑郁。最让母亲担忧的是,小雨频繁独自前往阁楼,一待就是大半天,无奈之下,母亲在阁楼上加了三道锁。即便按时服药,小雨仍会情绪爆发,摔碗怒吼:“反正爸爸都不要我了,你早晚也会不要我的!”
图片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指导师吕馥芸剖析指出:小雨对父亲有强烈依恋,面对母亲的新家庭,她本能地想要守护原来的家,并非抗拒新爸爸,而是在保护心中完整的家。她伤害自己这种“外化行为”,是用极端方式表达痛苦,如同受伤的小动物会咬人,是在呐喊“妈妈看看我有多痛”。而且小雨正处于“丧失客体”的创伤中,害怕连母亲的爱也会被分走,那些暴躁情绪是对被抛弃恐惧的过度防御。
吕老师对小雨家庭做出以下调整建议:
1、打造安全角:在家里布置一个舒适角落,放上软垫、毛毯和她喜欢的玩偶。
2、减少语言压力:在她情绪低落时,不急着讲道理,而是递一杯温水。
3、暂停新关系的催促:不再提“新爸爸”的事,先让她适应现在的家庭节奏。
吕老师还教了母亲用四步法来帮助小雨:
1、先倾听,不打断:当小雨说“妈我难受”,母亲挨着她坐下,手轻轻搭在她背上。无论小雨是断断续续说很多还是光掉眼泪,母亲都只回一句:“妈妈在呢。”
2、不说鸡汤,只表达陪伴:不再说“别想太多,坚强点”这类话,而是表达“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但没关系,我会一直陪着你”。
3、用事实代替安慰:翻出医生给的资料,指着上面的数据告诉小雨:“你看,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半年后情绪都会稳定很多。这不是你的错,只是大脑暂时生病了,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4、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当小雨情绪稍微平稳时,提议“明天我们一起去复诊好吗?带上你喜欢的那个笔记本,路上可以写点东西”。小雨虽没精打采,但至少不再抗拒。
之后,母亲和小雨开始了21天镜子练习。
每天清晨,母女俩各自完成。小雨房门后的小镜子上,白板笔的痕迹每天都在变化:
第1天:“……”
第7天:“至少今天没哭。”
第14天:“早餐的煎蛋是爱心形状的。”
第21天:“可以试着对妈妈笑一下。”
三个月后,小雨不仅能主动与母亲的新男友简短交流,更重新背起书包,轻快地走进校园。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