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江:机械化育秧降本增效 “四良”并举促单产提升
眼下正值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水稻育秧正大面积展开,该县今年首次全域推广机械化钵盘育秧技术,将传统水稻育秧时间缩短两周以上,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育苗成本的同时,还为当地稻耳轮作中木耳生长赢得时间。
在合水镇兴旺坝区的稻耳轮作基地,当地村民正抓紧采收,完成最后一轮木耳采收后将开始整田插秧。在稻耳田旁的一排排现代化恒温大棚和机械化育苗厂内,全新的机械化钵盘育秧机正高效运转。
图为印江合水镇水稻育苗基地。
钵盘铺底土基质,浇透底水播种、盖土,自动化育秧机每一个步骤精准而迅速,在钵盘育秧机两侧,8名工人相互协作,一盘机插秧钵盘只需十五秒左右就可以育好,相较于传统育秧,效率同比提升五倍以上。
“传统育秧,6个人分箱、播种、盖膜,一天大概能育五六亩秧苗。”兴旺村稻耳轮作基地负责人卢华洋感慨地说:“现在用机械化育秧,八个人一天可以育4800盘、机插秧200亩。这种效率的提升,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良机还得有良种,良种还得种良田。为进一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良田选出良种,当地农业部门在良机推广中,结合各水稻种植区的气候、地形、土壤、产业分布等特点,向广大农户推广泰优390,中浙优8号、泰优808等一系列优良品种,不断满足农户多元化的种植需求。
图为秧苗。
“板溪、合水等地的稻耳轮作基地,今年选用的是偏早一点的品种泰优390,这是为了和木耳接茬,能够早收水稻早摆菌棒。”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推站站长秦海英介绍道,“在沙子坡、木黄等地,则选用了主推品种中浙优8号、泰优808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选择,都是基于对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随着机械化钵盘育秧机的大面积运用,农民们也从传统的育苗方式中解放出了双手。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育苗上,而是可以用过去传统育秧同等的钱购买秧苗直接进行大田移栽。这种变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种稻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秧苗在相对恒温的生长环境中统一进行苗期管理,也使得出芽率更高、秧苗生长周期更短。传统的秧苗生长周期需要45天左右,而现在通过机械化育秧,生长周期缩短到了30天左右。这种时间的节约,为春耳多采一茬提供了可能。
图为农户们正在育秧苗。
“你看我手中的这批苗,是四月十一号通过机械化钵盘育的苗。”秦海英指着手中的秧苗说道,“现在看起来整齐度非常高。相对于传统的育苗方式,秧苗的素质更好、抗病能力更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四良”结合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印江在积极响应这一政策中,全力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当地农机部门除了不断引进新农机外,还为全县20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加装上北斗监测终端,通过良机加持,全力提升水稻单产。
“‘四良’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全县的水稻机械化率,今年印江将在五个坝区开展集中机械化育秧1.5万亩。”印江自治县农机中心主任任彬表示,为实现全县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印江将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印江农业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印江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通过“四良”结合下广大农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图/文 王东、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