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联创电子“笋芽式”成长:破土只是开始,拔节时刻终将来临

4 月 26 日,联创电子交出了一份未达市场预期的 2024 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与利润表现低于预期,引发外界对其战略方向的质疑。

面对短期业绩压力,包括公司董事长曾吉勇在内的联创电子管理层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选择直面问题、坦诚回应,并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做出全面阐释。

展望未来,曾吉勇用 " 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车载镜头业务增长 99.67%" 等数据证明联创电子战略方向正确。

联创电子希望成为光电领域的 " 竹子 "。在公司管理层眼中,如今的业绩压力某种程度上是联创电子 " 笋芽式 " 成长的必经阶段——破土而出的阵痛终将过去,深扎根系的积累终会迎来拔节生长的爆发。

直面压力:业绩未达预期的深层剖析

财报显示,联创电子 2024 年财务费用 3.34 亿元,同比增长 10.62%,成为影响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以人民银行主导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为例,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工具的投放,在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科技企业的贷款门槛。在贴息之后,有新兴科技企业在银行处获得的贷款实际年化利率低至 1% 以下。在这种情况下,联创电子为何资金成本还是偏高?

对此,曾吉勇直言,联创电子对于国家的扶持政策使用有限,公司更多依赖债权融资,包括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导致资金成本较高。

联创电子财务总监周满珍表示,2024 年联创电子确实面临资金成本偏高的压力,公司正通过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合肥工厂的落地为公司争取了更优的本地金融资源,未来将逐步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减轻财务压力。

" 随着公司合肥园区的开园,包括我们车载光学镜头销量的快速增长,势必反映在我们的财报数据上。这些应该会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评估我们业绩时有一个正向的传导。我们有信心,当公司高毛利的主业不断扩大规模的时候,外部机构对我们的评级会越来越好,我们的融资环境肯定也会更好。" 周满珍说。

除了资金成本,前期投资是影响利润的另一因素。曾吉勇表示,用于汽车智能驾驶的车载镜头,技术难度大,行业壁垒高,整体毛利表现优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光学镜头。联创电子围绕车载镜头业务,前期在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成本,目前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导致成本摊销压力大。

财报显示,联创电子 2024 年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达 4.8 亿元,同比增加 10.6%,主要源于合肥、墨西哥、越南三大工厂的建设投入。2024 年是联创电子产能 " 青黄不接 " 的一年——三大基地设备到位但未达产,导致折旧费用激增,而实际产出尚未覆盖固定成本。

" 我们未来可以进一步跟供应商去谈价格。特别在车载镜头领域,我们从 2022 年到 2024 年,几乎是每一年翻一倍的增长速度。在供应链中,我们采购量更大了,议价能力也更强了。通过采购降本,会体现出一些利润出来。" 曾吉勇说。

2024 年 10 月,联创电子拿到了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巨额订单,需要联创电子供应大量车载镜头,全年出货量将大幅提升,所以合肥联创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即有望实现满产。到 2025 年底,联创电子力争实现扭亏为盈。

与传统企业不同,联创电子由一群技术背景出身的科学家领导,他们更注重技术路径的长期可行性、产业链协同效率以及创新驱动潜力。

根据经观 " 中国上市公司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 统计,联创电子的研发投入已经连续六年实现大额投入,2021 年至 2023 年每年研发投入均在 10 亿元左右,2024 年达到 9.39 亿元。高额研发虽夯实了技术壁垒,但也加剧了短期亏损。

曾吉勇以专利成果和产品销量回应质疑:"2022 年至 2024 年,再加上今年第一季度,联创新增 500 多项授权专利,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车载镜头出货量从 2023 年的每月 100 万颗左右跃升至今年的每月接近 600 万颗,正是研发转化的直接体现。"

科学家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最前沿的技术趋势,由科学家领导的联创电子,在企业层面同样具备这样的特质。

2013 年,联创电子迎来了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公司决定布局精密光学模具和精密光学元件(含模造玻璃镜片)技术。此后,联创电子掌握了最高端的技术,夯实了企业制造和技术基础。

" 十年前,我们讲模造玻璃镜片,但现在模造玻璃镜片已不是一个非常高端的技术了。未来,可能像光学薄膜,这些基础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更前沿的微纳光学技术,可能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联创也在进行这些领域的研发,2019 年开始相关技术积累。应该说,我们已有先发优势。" 曾吉勇说。

破卷之道:从 " 挖矿行动 " 到全球布局

联创电子的 " 笋芽式 " 成长逻辑不仅体现在技术端,更贯穿于全球化布局与精细化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制造业的利润不只是 " 造 " 出来的,也是 " 抠 " 出来的。此前几年,联创电子在制造端的成本控制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这也成为影响公司利润的一大因素。

周满珍表示,联创电子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也是一家制造业企业,所以公司一是会持续进行制造端的降本,这对于制造企业它是非常关键的,二是会加强供应链的外部协同,三是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内部管理。

在镜头制造的全流程中,模造玻璃镜片的加工工序最长、成本占比最高,涉及模具开发、高温成型、精密镀膜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良率和效率提升潜力巨大。

曾吉勇透露,联创电子成立了精益制造的专项团队,对镜片镀膜、成型等关键工序进行全流程优化,目标是持续降低损品率。这一举措被联创电子称为 " 挖矿行动 "。

全球化布局也是联创电子提升自身业绩的关键途径。在车载光学领域 , 联创电子通过与国内外头部知名智驾方案商深度合作,成为新能源头部车企核心供应商,高端车载镜头市占率已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QYResearch 调研团队发布的《全球汽车摄像头模组市场报告 2024 - 2030》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汽车摄像头模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36.8 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8.69%。

在产能上,合肥工厂打造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获得了国内头部车企的订单;墨西哥工厂瞄准了北美市场,拿下了跨国汽车巨头的订单;越南工厂通过韩国客户认证,主攻东南亚及欧洲市场,主要产品是车载镜头和高清广角镜头,规划产能每月 100 万至 150 万颗。

" 我们合肥工厂在今年 3 月份就出货了接近 300 万颗镜头,到今年年底基本上可以达产,墨西哥工厂正在扩量,越南工厂也在今年 3 月份量产。未来,随着合肥、墨西哥、越南工厂的全面达产,公司业绩有望显著提升。" 曾吉勇说。

日前,美国政府宣布,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对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加征关税,这一行为将广泛影响其他国家的企业。

曾吉勇表示,联创电子 2024 年海外营收达到 10 多个亿,公司主营业务国外销售地主要为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在美国直接的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较小,影响程度有限。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政治与贸易格局变化,并与海外客户保持积极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尽可能减小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动下可能潜在的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此轮加征关税的举措,对墨西哥予以豁免。根据《美墨加协定》 ( USMCA ) , 符合区域价值含量要求的产品可享受 0 关税待遇。

周满珍表示,联创海外工厂的成本暂时会比国内工厂高一些,但考虑到关税风险和供应链安全的因素,联创海外工厂对公司全球化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联创墨西哥工厂,它是中国车载光学镜头在墨西哥的产能 " 独苗 "。如果海外客户有需求,联创墨西哥工厂的订单将迅速增长。总体来看,在海外工厂的支撑下,今后联创电子无论是海外市场的收入规模,还是海外市场的收入,都会越来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联创电子管理层强调公司海外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基于长期主义,是为全球前二的车载镜头份额目标蓄力。

近年来,汽车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发展,对车载镜头、车载影像模组、激光雷达、HUD 等光学产品的需求增长迅猛。

比亚迪今年发布的全民智驾战略,其主流高阶智驾车型的摄像头数量已达到 12 颗,同时搭配激光雷达。吉利今年发布的智驾解决方案 " 千里浩瀚 ",规划了 H1、H3、H5、H7、H9 共 5 大层级智驾方案,其中 H1 基础版采用 10V5R 传感器 , 即 10 颗摄像头与 5 颗雷达。小鹏汽车今年发布的 2025 款小鹏 G9 也拥有 11 个摄像头。

据介绍,如今联创电子的高级辅助安全驾驶汽车镜头产品,基本上每个镜头里都有两个模造玻璃镜片。今年第一季度,联创电子出货量在全球领先,有力地支撑了其智能驾驶汽车镜头的发展。

未来图景:从扭亏为盈到基业长青

尽管短期承压,联创电子对于今年实现扭亏为盈充满信心。管理层给出的路线图中,突围曙光已清晰可见。

2025 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21.77 亿元,同比下降 11.71%。但核心光学业务发展顺利,营业收入达 11.22 亿元,其中车载光学持续增长,营业收入达 7.70 亿元,同比增长 43.18%,发展势头良好;车载镜头强势领涨,营业收入达 4.40 亿元,同比增长 99.67%。

周满珍表示,联创电子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又有了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即坚定不移地按照公司的战略进行产业调整,加强了高毛利产品的生产。

在智能驾驶领域,联创电子已从 " 破土 " 迈向 " 拔节 "。曾吉勇表示,联创电子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在 110 亿至 115 亿元,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光学产业的收入有望超过 55 亿元。

联创电子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深耕多年。曾吉勇回顾称,过去联创电子只服务海外车企;如今,国内多家头部车企均成为联创电子核心客户。

不久前发生的某新造车品牌电动汽车重大交通事故,使智能电动车汽车的安全性面临广泛质疑。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曾吉勇都坚定看好智能驾驶技术的中长期前景,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投资和布局。

行业如今普遍认为,智驾平权的核心实际上是安全,安全是红线,也是智驾发展的生命线。尽管不同车企的传感器方案不同,但摄像头是实现高阶辅助驾驶的必需品,也是辅助驾驶安全的基础保障,其中车外摄像头可以构建三维环境模型,舱内摄像头可以监测着乘员生理指标,两类摄像头配合能够带来更加安全的辅助驾驶体验。

早在 2020 年之前,联创电子就已预判高级智能驾驶市场具备巨大潜力,但当时国内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布局还很有限,很多企业甚至并不看好这个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联创电子选择从海外客户切入,慢慢夯实自身技术和产品。

曾吉勇强调,联创电子在选择车载镜头客户时非常慎重。" 如果车企对智驾的理解不够深入,我们跟它们盲目合作,一旦后续产品出现问题,我们的处境将非常不利。所以最初,我们只服务了一家头部新造车企业,我们认为这家企业在智能驾驶技术上有很深的积淀。后来,我们又逐渐将几家技术过硬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巨头发展为重要客户。" 他说。

财报显示,2024 年,联创电子紧抓汽车智能化核心赛道。在车载光学领域,联创电子作为国内外 ADAS 镜头主力供应商,持续深化与 Mobileye、Nvidia 等国际方案商,以及地平线、百度等国内头部平台战略合作,产品成功导入比亚迪、蔚来、吉利等主流车企。

高盛报告称,预计 ADAS/AD(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 自动驾驶)将推动中国车辆摄像头出货量快速增长。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占比越来越多,每辆车的平均摄像头数量将从 2025 年的 5 个增加到 2030 年的 10 个。

4 月 16 日,工信部发布通告,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 " 组合驾驶辅助 " 测试验证,且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此举让此前火热的智能驾驶领域开始 " 降温 "。

" 国家控制这个(智能驾驶乱象)我认为是正确的,它不会影响到(智能驾驶行业)未来的发展,只是将有些盲目、野蛮的发展态势变得更理性和稳健,这对行业是很有好处的,对联创也是很有好处的。" 曾吉勇说。

除了用于智能驾驶的车载镜头,联创电子还布局了其他新领域。今年第一季度,联创电子的毫米波雷达业务、车载显示屏业务都保持了较快增长。未来,联创电子还将推出 4D 毫米波雷达产品。

传统毫米波雷达只能二维成像,4D 毫米波雷达具有传统毫米波雷达所不具有的 3D 识别能力,可以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更为精确、低功耗和低成本的车辆周围环境感知系统方案,整体提升感知传感器对车辆周围的环境感知性能和信息维度。国信证券研报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 384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25.5%。

曾吉勇希望,兢兢业业近二十年的联创电子能够成为一家世界一流、基业长青的光电企业。未来三至五年,联创电子计划进入光学行业第一梯队,具体目标包括高清广角镜头的影像模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车载光学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前两位。

结语

在专访的最后,曾吉勇用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形容自身当前的心态。财报数字的波动,从未动摇联创电子对技术长期主义的坚持。在 " 笋芽式 " 成长的逻辑下,破土而出的阵痛终将过去。当产能、技术、市场三大要素协同迸发,这家由科学家领导的企业,或许正站在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 文章内公司对未来的展望,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