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南大教授张良仁,他用味蕾考古

张良仁最近在为新书《吃的中国史》练签名,预备前往多个城市签售。这个抖音平台粉丝近200万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在“美食考古”之路上越走越远。

拍摄视频时的张良仁。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秦桧有关”“中国人有多爱吃鸭子?”“叫花鸡是叫花子发明的吗?”……在抖音视频里,张良仁边品尝美食边将美食背后的考古与历史知识娓娓道来,网友通过他的短视频“云听课”感受“舌尖上的历史”。

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30余年,“60后”教授为何转型做“吃播”?近日,记者在南京大学和张良仁面对面聊了聊。

美食里满是文化基因——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张良仁在抖音账号简介中这样自我介绍。

考古与美食,搭吗?或者说,一个考古学教授去探店、去介绍美食,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

张良仁觉得,这里好像存在一点误解,“美食要吃得有文化才有意思。考古学教授也要走出书斋,把知识带给公众。”

在张良仁看来,美食天然就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联系在一起,“美食里就埋藏着中华的文化基因。”就像他最近在看的《东京梦华录》,里面介绍了皇帝宴请大臣的美食,开封城充满商业气息的节日活动,还介绍了宋朝人的清明节踏春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