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搭就,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这是10日发布的《广东蓝皮书:广东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25)》提供的信息。
蓝皮书表示,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35年发展目标,粤港澳三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纵深推进,“硬联通”向更深层次推进,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不断走向全球创新高地。2024年,经济总量已超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与此同时,人文湾区建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深入人心,“心联通”不断加强。
蓝皮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支撑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深中通道、南中高速、中开高速中山段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梅龙高铁、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等4个铁路项目顺利通车。截至2024年9月底,广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2.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590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397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北上”港澳单牌车总量超过450万辆次,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欧标充电服务网络建成。
同时,持续推进通关便利化,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创新“一单两报”通关模式,珠澳两地人员、车辆、货物查验分别实现“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与“一线放开”管理,主要港口货物堆存期短至2天。在深圳、珠海、横琴实施“一签多行”等更便利的赴港澳旅游政策,2024年“港人北上”达8191万人次,增长超50%。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税务领域规则衔接稳步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86种急需药械,惠及粤港澳大湾区患者近万人次。提高社保跨境服务便利度,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约70万人次。
《广东蓝皮书》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粵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樊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