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身上有这一个特质,说明你找对人了(基本错不了)
以下文章来源:壹心理,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壹心理
前段时间,我和男朋友出去旅游了几天,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突然意识到:
一个温柔的伴侣,简直堪比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事情是这样的,在玩完一天后,我定位错了下车点,导致我们多走了一段路才到饭店。那时候我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一坐下来我就开始抱怨自己的粗心、抱怨饭店选址这么偏僻,让我们都没法立刻休息。
但男友一边帮我摆好餐具一边打趣:“这有什么的?多走的这几步路就当减肥了,正好你一会多吃碗饭。”
这话一出,我的愧疚、自责情绪顿时宽慰了不少。
其实,我们恋爱3年,这样的情景几乎时常发生:
我常常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焦虑,他总能率先察觉到我的情绪,如果我不想说,他只是握着我的手不追问;如果我想说,他就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听我讲,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我们吵架,我情绪上头说了很多伤人的话,本以为他会暴怒,但他会温柔地和我说:“我有点生气,也有些难过,所以我冷静一下再和你聊。”
我们打游戏连败,与我的无能狂怒截然相反,他只是伸个懒腰,温柔地拍拍我的背,和我说:“别生气,喝点水后再来一把。”
其实这都是些很简单的话语和行为,但似乎有魔法一般,我的负面情绪总能被他当下“温柔的力量”稳稳化解。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 为什么温柔,是两性关系里最珍贵的能力?
温柔的人,是如何练就的?
拥有一个温柔而坚定的伴侣往往是令人称羡的,但“温柔的人”是怎样练成的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能有以下2个原因:
从小被爱包裹着长大,所以学会了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根据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个体会因养育者(父母或其他抚养人)的不同照顾方式,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其中安全型依恋对温柔特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源于抚养者对孩子的细心呵护,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及时回应,会激活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形成内在的稳定感。
因为从小被爱包裹着长大,所以TA们在亲密关系里更懂得如何好好地爱一个人。
比如会大大方方地用更热情、更具表现力的非语言行为(包括笑声、微笑、注视和身体接触等)表达爱,也能用更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言语或行为表达。
当伴侣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中,TA们甚至可以作为情绪容器,承接伴侣的坏情绪。
希望自己被温柔以待,所以学着这样去爱人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更多人是成年后通过自身的“二次成长”或自我察觉,去重塑安全型依恋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观察学习”概念解释了这一行为,即个体通过观察理想的依恋关系(如健康的伴侣互动),将这种模式内化为新的行为准则,并通过模仿与实践逐步形成新的情感反应模式。
很多从小缺爱、受过内心创伤的人,因为希望被温柔以待,所以也会学着用“温柔”的力量去爱他人。
就像那句话说的: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
而当我们学会温柔地对待他人,本身也是在养育那个曾经渴望被爱的自己。
前者是先天养育环境生成的性格特质,后者是历尽淬炼后的柔软,二者同样珍贵而有力量。
从存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它可以被理解为: 个体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处理生活、工作、人际的一种方式。
一般具备以下3个特征:
自我意识:可以理解为我们对自己身体状况、情绪等方面的觉察;
自主性:我们是否能够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价值观,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目标;
能动性:即我们是否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可以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不同场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意识:可以理解为我们对自己身体状况、情绪等方面的觉察;
自主性:我们是否能够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价值观,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目标;
能动性:即我们是否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可以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不同场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主体性强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而不是被他人凝视的客体,一切从“我”出发。
TA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能动性总能保持一致,这也为TA们带来了更高的自我认同感和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TA们明确地知道,在关系中双方的地位是同等的,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
因此,当亲密关系里的另一半提出“你要为了我无私奉献”“你要为了我们的幸福多操劳家里”等不合理需求时,TA们可以坚定而温柔地说出:
“不,我不想/不愿意/不喜欢……”
这种拒绝,其实并不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反而会让真正爱你的人了解你的底线在哪里。
而主体性弱的人,容易在关系中出现“自我客体化”现象。
TA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比较模糊,在存在心理学中,为了更好地“生存”,自我客体化的个体只能将自己视作他人的依附,更容易为关系内耗、焦虑。
为了避免这些情绪的侵蚀,TA们不惜讨好、顺从对方,甚至是“没苦硬吃”。
只有这样,TA们才可能获得伴侣的“你真的很好”“你是对的”等评价,而这些评价,会让TA们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
宁愿去忍受整容的痛苦,也要迎合伴侣的外貌喜好;
宁愿放弃自己拥有的优渥生活,也要和另一半过苦日子……
但这种带着顺从的“温柔”,不仅会让关系里的双方地位严重失衡,更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将这段关系磨得遍体鳞伤,直至破裂。
写在最后
亲密关系中,温柔常常是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
当冲突来临时,TA会用稳定的情绪、高度的共情和智慧的边界,稳稳地守护你。
温柔的TA,可以悄无声息地弥合关系中那些小小的裂缝,浇灭那些即将爆发的每个冲突瞬间。
它不是偶然乍现的魔法,而是一种持续的力量,成为滋养亲密关系的源泉。
在人生这个巨大的游乐场,愿你能找到那个“温柔而坚定”的人,一起自由自在,玩得开心。
即便没有遇到温柔的另一半,也愿你可以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他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sixer
编辑:噜噜、笛子
图源:pexels
参考文献
[1][美]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美]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王伟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
[3][德]施耐德.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程世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
[5]孙惠梅.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及干预(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23
[6]江光荣等著.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