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欲借八万大军陆地进攻胡塞夺回关税战颜面?
近期,美国在也门的军事行动中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策略,加紧了对胡塞武装地面进攻的部署。尽管美军不会直接出兵,但他们选择了支持也门政府军,以实现战略目标。
也门政府军与胡塞武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在面对美国的打击时曾短暂联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真正的和解。因此,美国只需稍作示好,也门政府军便迅速转向,对胡塞武装展开攻势。目前,也门政府军已集结了约八万人,从南部、东部和沿海三个方向对胡塞武装的重要据点——荷台达港发起猛烈攻击。
虽然美军没有直接参战,但他们通过派遣军事顾问、使用B-2隐身轰炸机和F-35战机等方式,为也门政府军提供了重要的战术支持,形成了典型的“代理人战争”格局。这种间接介入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美国的直接军事风险,也使得冲突更加复杂化。
自3月15日美国正式对也门发动袭击以来,美军已实施了超过330次空袭,但效果并不理想。胡塞武装凭借荷台达港的地缘优势和复杂的地下作战体系,持续对全球航运构成威胁。尽管美军的打击行动屡次取得一定成效,但始终未能触及胡塞的核心据点,尤其是荷台达港。胡塞武装通过该港口接收来自伊朗等国的武器援助,并以此为基地,对红海航道进行威胁。美军的每一次空袭都未能精准打击到关键目标。
正如我之前所分析的,美国若不采取彻底的军事行动,很难彻底击败胡塞武装。因此,这次美国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煽动胡塞政府与胡塞武装之间的对抗,并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这种策略能否奏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美国为何如此急切,甚至不惜打乱全球战略布局,也要对胡塞武装采取行动?我认为,这背后的主要动因是特朗普希望通过一场军事胜利,来对冲关税战失败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近期,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了125%的关税,并实施了1369项科技封锁,但这些举措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遭到了中国的稀土反制和全球供应链的反噬。4月初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达到了15%,国内通胀率突破7%,选民支持率也下滑至39%。
关税战的失败不仅加剧了国内的民粹情绪,还引发了建制派和工业派的强烈反对。民粹情绪高涨,建制派表示不满,工业派更是对特朗普的政策进行了猛烈声讨,形成了三方联合讨伐的尴尬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急需一场军事胜利来转移舆论焦点,稳定国内局势。
选择对胡塞武装采取行动,对美国来说可谓是一举多得。首先,在国际上,成功打击胡塞武装可以震慑伊朗及其盟友,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伊朗的资源,减轻以色列的安全压力,同时拉拢沙特等海湾国家,巩固反伊联盟。其次,在国内,这场军事胜利可以平息民粹情绪,安抚建制派和工业派,为特朗普的政策赢得更多支持。最后,通过强化对红海和苏伊士运河通道的控制权,美国可以对冲中国“一带一路”能源走廊建设的影响,进一步维护其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特朗普政府对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转移国内舆论焦点,更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多重战略目标。
然而,特朗普的计划并非没有挑战。一个关键问题摆在面前:也门政府军能否战胜胡塞武装?回顾历史,也门政府军在有美国和沙特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在地面战中败给了胡塞武装。这表明,胡塞武装不仅在导弹和无人机方面表现出色,更擅长游击战,这是他们的强项。
目前,胡塞武装装备了T-80BV坦克、反舰导弹,并拥有约10万后备兵力,具备将战争拖入游击战阶段的能力。而也门政府军在山地游击战中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即使有美国的有限支援,要在六个月内击败胡塞武装,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财政压力也不容忽视。美国每日军费开支超过20亿美元,若地面战持续六个月,财政赤字可能引发美元信用危机。因此,指望也门政府军在有限的支援下取得胜利,显得尤为不切实际。胡塞武装在山地游击战中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多次击败也门政府军。而美国若深陷这场持久战,不仅难以实现战略目标,还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