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扎根乡村情系留守儿童,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公益之路
2014年至今,她扎根乡村基层深耕公益,十年如一日为乡村的留守儿童们送去关爱与温暖。
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
带给孩子们春风般的温暖
毕业后,张金铃选择留在长清开启全职公益路。2016年她注册成立了民非机构——长清区青益志愿服务中心,并在黄河滩区的6个村镇建立了童善儿童关爱中心,依托学校心理学专业优势,驻村开展留守儿童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心理抚慰、亲情陪伴等儿童关爱服务,风雨无阻。童善困境儿童关爱项目公益行程4万余公里,服务儿童24400人次。
张金铃的同事李晓说,他年长金铃几岁,既是兄长又是工作伙伴,所以他既看得见张金铃的哭泣和泪水,也能看得见她擦干眼泪后带着微笑继续走村入户的身影。
驻村生活并不容易,初到之时,资金紧张,条件艰苦,场所有限,唯一的一间活动室,白日里是孩子们的教室,到了夜晚,铺上垫子便化身为张金铃和同事们的临时住所。面对种种困难,他们逐一克服。
“最难的是群众的不信任,他们不相信这是无偿的公益服务,因此我们总被误认为是‘骗子’。但我们并没有放弃,随着公益服务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中获益,我们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支持。我记得村里一位阿姨专程来给我们做了一锅水煎包,特别好吃,获得大家的认可,我们有使不完的劲。”张金铃说。
张金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学业上的帮助,还有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关爱。在长清区归德街道志愿服务时,六年级女生小语给张金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语要强敏感,同学之间的玩笑话常会刺痛她,她常以哭泣来回应。“小语没有妈妈,跟着奶奶生活,她其实是用哭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关注,她很想得到爱,被看到。”张金铃说。
有一次,小语悄悄问张金铃有没有卫生巾。“我觉得这是一个给她讲生理卫生知识很好的机会。”张金铃对小语说,“祝贺你,你现在长大了,是一个特别棒的女孩子,我真为你开心。”张金铃把小语送回家,一路上告诉她不能碰凉水等自我保护知识,柔声细语如春风般温暖。
推动公益服务标准化
公益之路越走越远
为确保公益服务的持续性,张金铃和同事们还着手推动服务的标准化建设。2018年她参与了江苏省流动儿童服务标准制定,2022年她主讲的《农村儿童社会工作》在民政部展播,2023年她参与制定了济南市地方标准《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规范》,带动社会关爱服务标准化发展……
张金铃的服务足迹也从长清黄河沿岸,逐步扩展到省内外其他地区。“2018年我们作为首批公益组织来到潍坊寿光开展灾后志愿服务,2019年深入西藏墨脱、湖南湘西,开展美育进乡村‘跨省帮扶行动’。”张金铃说。
张金铃所负责的公益项目荣获全国志愿大赛银奖等各类奖项40余项。本人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4个100最美志愿者、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
张金铃从小受到的家风教育,也促成了她对于公益道路的坚守。张金铃谈到,父母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她。“我父母都是别人给予一分好,必然会回报十分、百分的人,他们让我从小就懂得成为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
(文中儿童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