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美关税争端利好国产芯片替代

近日,中美关税战不断加码,已经成为两国经济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短期来看,中美关税战会加速技术和产业链脱钩,对国内依赖美国技术和美国芯片的厂商造成冲击。长远来看,关税大战利好科技自立自强和国产芯片替代。

关税战螺旋式升级

中美关税争端起始于川普上一个任期,当时,美国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主要涵盖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中国则在农产品、汽车、能源等方面对11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5%关税。之后,中国承诺增购2000亿美元的能源和农产品,美国暂停原定对1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计划,总体上保持了斗而不破的局面。

在拜登执政时期,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时期关税政策,但启动针对性关税排除程序,可以说,在拜登执政的这几年,中美在关税问题上有所缓和。

川普再次入主白宫后,把关税争端推上新的高峰。截至2025年4月,美国对华输美商品累计关税高达104%。

2025年4月,中国对美国高关税政策做出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正式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再次加征50%的关税,使中国对美总体关税税率提高到了84%。

有鉴于特朗普将“重塑美国制造业”、“美国优先”等作为竞选口号,为了迎合美国民粹,兑现向其支持者做出的承诺,中美之间的关税争端会长期处于相对严峻的局面。

美国IDM芯片厂商受到冲击

4月4日,中国对原产于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4月11日,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1.据海关总署,“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2.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如果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获得官方背书,那么,英特尔等美国芯片厂商将受到冲击。事实上,受关税战影响,英特尔、美光在中国大陆的代理商已经停止报价。

根据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规则,AMD、高通、苹果、英伟达、赛灵思等美国IC设计公司在台积电流片的美国半导体产品将不受中国加征关税政策的影响,英特尔、美光、TI等IDM厂商由于在美国拥有晶圆厂,将会受到关税政策的冲击。

简言之,Fabless厂商如果在台积电、联电、三星、中芯国际流片,则不会受关税政策影响,如果在美国的晶圆厂流片,则受关税政策影响。美国的IDM厂商,只要工厂就在美国,则会受关税政策冲击。

从实践上看,英特尔至强CPU因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均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工厂完成,需全额缴纳关税,渠道调研显示,该型号批发价已从4800美元涨至5200美元。

利好国产芯片替代

半导体产业链很长,涵盖设备、设计、原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环节。一直以来,美国公司掌握了设计和设备等高利润环节,将部分设备产业和原材料产业让日本承接,将制造和封装测试产业转移到中国和韩国,很多芯片其实是美国公司设计,台积电制造,中国大陆企业封装测试,如果采用封装测试地认定为原产地,很多美国芯片的原产地就可以被认定为中国。

本次将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就堵住了用在国内封装测试来浑水摸鱼的窗口。

事实上,中国本次的关税政策其实还是开了口子的,并没有把IC设计公司注册地作为原产地,这就使AMD、高通、苹果、英伟达、赛灵思等美国 Fabless IC设计公司的芯片不受关税政策的影响,真正最受伤的反而是英特尔这样的老牌IDM公司。英特尔必然要把关税转嫁给中国消费者,英特尔CPU涨价是大势所趋。

这对于国产CPU而言则是利好,特别利好龙芯这类纯自主CPU。

结语

中美关税战本质是老牌帝国面对新兴挑战者的无奈举措,和当年英国面对美国崛起搞英镑区排斥美国如出一辙,美国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通过加征关税降低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遏制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做准备,如台海冲突、中美直接军事对抗等,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制造业回流,振兴美国实体经济。

在帝国强盛时期,都是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在帝国走下坡路之际,面对新兴强国,必然祭出贸易保护主义,100年前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美国也是如此。

从历史经验看,未来中美技术脱钩、产业脱钩是大势所趋,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势所趋,一些人鼓吹放弃芯片自主研发,融入国际主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路线在事实上已经破产。

未来,中美会围绕高科技产业的主导权开启科技与产业发展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