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青年在自我“复健”中找回力量

在“高能量”成为网络新热词的同时,“低能量复健”青年小组也悄然走红。高能被崇拜,低能需“自救”——这场由社交媒体掀起的“能量哲学”,是否已经演变为当代青年群体追逐的新成长符号?

北京青年报记者邀请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媒体创作和青年城市实践等领域的四位嘉宾,围绕“高能量”的定义、来源、路径及城市支持展开了一场讨论。他们中有在三次考研中重启人生的00后考古硕士,也有通过节目记录女性成长故事的内容创作者,还有心理咨询师和将年轻人心态作为研究课题的青年教师。他们也许无法给出标准答案,却提供了一种更宽容、更真实、更可实践的能量“参考系”。

嘉宾

许又姜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95后简里里简单心理创始人、85后

麻宁“高能量姐姐”节目制作人、自媒体博主、85后

麻小石三战“上岸”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城市更新参与者、00后

怎样去衡量高能量

北青报:从专业角度,您怎么定义高能量?

许又姜宇:在我看来,高能量的标志是,在处理工作和维持生存的吃喝拉撒之外,回到家中依然拥有充实的生活。

麻宁:高能量不等于不停工作。现在很多人容易有休息羞耻症,有时适当地放缓脚步也是一种自洽,是给自己充电、延续可持续性的高能量的一种方式。高能量的来源可能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也可能是被焦虑的恐惧所驱赶,但第一种方式肯定是更健康更持久的。

简里里:高能量是一个人充满希望和动力的自然状态,体现为内心充盈、行动积极。

北青报:高能量有标准吗?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简里里:不同人之间的高能量或低能量的对比意义不大。可以多想想自己有哪些高能量时刻,是什么让自己充满动力,未来的生活里如何获得高能量的状态,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另外,高能量并不是一个可以刻意达成的目标,它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结果。

麻宁:第一,自我的主体性强,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第二,拥有在高信息密度中的生活、思考和学习方式。第三,高能量体现在善于调节情绪,学会放松和自我纾解。第四,高能量意味着拥有帮助和惠及他人的能力。

许又姜宇:最重要的是爱生活和爱自己。在这个标准上,除了自媒体或互联网相关行业外,真正高能量的人很难在网上被看到,因为他们的现实生活足够充实和丰富,无需通过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来获得外界认可。

麻小石:三次考研经历让我明白,高能量源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股风潮从何而来

北青报:从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高能量的风潮会兴起来?

简里里:当“丧”情绪流行了一段时间后,人们自然会开始渴望改变这种状态,高能量风潮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大家的追捧。

许又姜宇:我觉得这种风潮是当代青年应对内耗的方式,属于一种能量的“开源节流”。当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造成内耗的现状时,年轻人通过积极拓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等方式,以增加自身能量总量来抵抗生活中的内耗。

北青报:“高能量”是天赋还是技能?

许又姜宇:对于高能量的追求其实是年轻人重建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通过对高能量人群的模仿,可以跳出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探索真实的自我。比如找到自己的爱好,了解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自己奔赴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高能量是一个可以修炼、可以追求的方向,但这个过程既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顿悟的时刻,但最终会帮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何找到高能量

北青报:高能量人士有哪些管理能量的方式方法?类似“低能量复健”小组如何帮助人们从低能量状态回复过来?

麻宁:我在制作《高能量姐姐》时,采访了很多女性嘉宾,她们的人生阶段各不相同——有单身的,也有已婚、离异或正在育儿的母亲。其中很多人经历过情绪低谷或生活低潮,在谈起如何找到高能量时,她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些真实的经历和选择,或许不是“标准答案”,但我相信,它们能为正在低能量阶段的人提供一种启发,让人看到:能量可以被重建,哪怕是一点一点地找回来。

简里里:提到“低能量复健”,从心理学专业来说,人们并非因为痛苦才选择心理咨询,而是因为痛苦与希望并存,才会促使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在针对个体的建议上,我认为高能量和低能量没有好坏之分。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处于低精力时,这其实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暗示需要休息。

获得高能量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制定一些细小、明确的行动计划。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可控感,从而增强信心。每次迈出的一小步都能达到正面的反馈,这样“高能量”状态就能逐渐恢复。

麻小石:其实我对社交网络上流行的“高能量”标签持保留态度。高能量不该只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真正的能量,往往来自你在感到空虚、沮丧时,还能鼓起勇气去面对,而不是躺在情绪里反复内耗。在我看来,行动是比思考更有效的自救方式。行动会带来正向反馈,而这种反馈,就是恢复能量的起点。

激发能量的舞台在哪儿

北青报:在您看来,北京是能助力年轻人提高能量的城市吗?

麻宁:大城市具备自身特有的活力或底蕴。比如北京有非常多的公园和古迹,也有脱口秀、演唱会、话剧、音乐剧等文化活动,这些又是可以给大家充电提升能量的地方。

麻小石:我之前有段时间在雍和宫附近的公司兼职,在房山租房。每天三小时的通勤的确会让人挺难过的,但每次房山线经过永定河,我都会望着它发呆。那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一条河,从安静的水面伸出的树杈像一片水上森林。美好的城市环境真的给人很多力量,尽管我身处人挤人的车厢里,经历了一整天的工作,但当我望向永定河时,我依然能感受到内心的安宁和力量。

许又姜宇:大城市固然会有通勤时间、居住密度等等局限,但大城市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每个人获得能量的方式都不一样,在大城市,能看到和能尝试的“路”会更多。

文/本报记者张知依

统筹/林艳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