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通缉犯摇身变网红,服刑经历当噱头,美“封”了|大象夜读

4月27日,曾因“酒托”诈骗入狱的卿晨璟靓再次成为焦点——她的短视频账号因“以服刑经历博取流量”被平台封禁。从“通缉犯”到“网红”,这场争议背后,是公众对改过自新者的宽容与质疑的激烈碰撞。

★高颜值“通缉犯”

卿晨璟靓2018年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因警方通缉令上高颜值照片和名字而被网友称为“最美通缉犯”,意外走红。

她参与的诈骗团伙通过社交软件诱骗男性到酒吧消费,涉案金额高达140万元,受害者达上千人。

被警方通缉后,卿晨璟靓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2019年,法院判处从犯卿晨璟靓一年两个月有期徒刑。

2019年8月26日,卿晨璟靓在审判前曾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被问及今后的打算,她表示:出狱后会改过自新,希望出狱后能成为一名网红。

★诈骗犯的“网红梦”

刑满释放后,2021年11月,卿晨璟靓受邀参与拍摄了四川公安反诈中心官方号熊猫反诈的宣传视频,但由于她本人有着犯罪前科的身份,这一举动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质疑,有网友表示,作为官方,不应传导“颜值即正义”的错误价值观。

对此,绵阳市公安局回应称,这次反诈宣传是当地分局制定的策划,当时并没有向市局报备。由于考虑到视频女主角此前身份,可能会引起舆论,暂时没有下一步宣传动作。

面对网友的质疑,她在微博中写到这样一句话:“人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审视我,人人都自以为聪明,这世界人人都是那么荒谬。”但很多人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有人对她开始产生厌恶。

2024年,她还和“反诈老陈”陈国平连麦,直播期间陈国平做出吐舌动作,引发争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陈国平表示,连麦前自己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也没有对连麦对象加以筛选。陈国平还称,卿晨璟靓后来“使劲蹭他流量”,就拉黑了她。“我最早吐舌头是告诉大家怎么防AI冒充,让对方吐吐舌头、摇摇头、眨眨眼。”

★两次被无限期封禁

2024年,卿晨璟靓的大号因为严重违反平台守则,而被无限期封禁。

2025年3月,卿晨璟靓又注册了一个小号。账号简介写的是:“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而且头像用的是她通缉令上的那张照片。截至4月27日12时许,共有8000多名粉丝。

在这个账号中,她发布的视频内容多围绕自己的服刑经历,如减刑难度、狱中生活等。

比如:“不要问我是不是和XX(服刑的某娱乐明星)关在一起,里面男女是分开的。”“如果你们还想听我讲里面的故事,以及我做托以前那些事,你们就给我卡个灯牌,进我的粉丝群。”

而且直播还以 “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女酒托” 为直播主题,甚至透露狱中细节。

★平台回应:严守底线,拒绝“犯罪人设”

4月27日下午,@抖音黑板报 发文称,平台禁止以监狱服刑、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不当获利。经核查,该用户过往账号曾因严重违反相关规定于2024年被无限期封禁,2025年3月新注册账号继续发布相关内容。综合其违规行为,对账号处置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抹除粉丝。

★争议焦点:流量经济下的价值观挑战

卿晨璟靓被再次封号后,一时间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认为:“对刑满释放的人员应该鼓励自食其力,不能歧视,只要不违法做主播应该支持。”

但更多的网友直言:“把坐牢当卖点,是在美化犯罪!”“如果人人靠黑历史收割流量,社会价值观何在?”

法律界人士指出,刑满人员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但网络主播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需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分享经历”若演变为对犯罪行为的变相炫耀,可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引导。

★家长课堂:给孩子的一堂法治课

1、法律红线不可越

任何违法行为都有代价,无论颜值高低或是否“一时糊涂”。

2、理性看待网红

流量不等于正能量,真正的“红”应传递正确价值观。

3、犯错后的成长

改过自新需用行动证明,而非消费过往。例如,卿晨璟靓曾参与反诈宣传,但因方式不当被叫停。

大象新闻说:人们并不反对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就业,也不是拒绝其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归社会。只不过,当刑满释放人员把这一段本该忏悔的经历,当作一种流量“资本”,津津乐道地在镜头前娓娓道来,终究让人难言滋味。

互动话题

如果孩子问“坐过牢的人能当网红吗”,你会如何回答?

文章综合自九派新闻,上观新闻,极目新闻等

★郑外百人被牛津剑桥等名校录取;清华建AI医院|大象家长圈

★职教与非遗的双向赋能!河南职校首设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

★国家发改委: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编辑:冯菲 | 审核:靳晖 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