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古镇,松江四中打造“五育融合”新范式
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展示活动,日前在松江区第四中学举行,主题为“以艺载道 以美育人”。
“真希望将来松江能有一所这样的学校,注重文艺,涵养文化。”当马相伯、史量才的扮演者在校园剧《传承》中深情展望时,校长郭洁接过了话头:“松江四中就是这样一所学校。”
松江四中创建于1952年,曾陪伴郭洁度过了初中和高中。转眼30年过去了,她说:“我的母校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没有耀眼的光环,但这所普通的学校却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梦想。”
出了松江四中南门,约百米远就是泗泾古镇。当天,学校的拓印社、光影公社、武术社、戏曲社、建筑社、科创社等40多个特色社团,从古镇西头排到了东头,其中30多个社团都是围绕地域文化展开的。
在古镇开展社团活动
课余“研发”文创产品
“十年来,学校确立了‘基于地域文化的艺术教育’特色,但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已有30余年。”郭洁介绍,近年来,学校从校园空间建设着手,打造艺苑长廊、紫云漫廊、莫奈花园等校园十二景,以此丰富特色课程的浸润空间。除了设立校内艺术实践创新实验室,学校还展开“破墙”行动,活用泗泾古镇资源,在马相伯故居和史量才故居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开发有关马相伯、史量才的专题课程;与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程十发艺术馆合作开展师生艺术联展、艺术沙龙,激活地域文化基因,实现地域文脉与教育实践的深度交融。
从“以美立校 美术先行”,到“以人为本 美育成人”,到“文艺相融 寻脉致远”,如今,以艺术特色为品牌的“杏园雅韵”课程体系越来越受同学们的欢迎,并细化为“文·艺赏雅课程”“文·艺习雅课程”“文·艺创雅课程”和“文·艺展雅课程”。这些课程有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化教育,有的针对艺术骨干生进行拔尖培养。其中,“文·艺展雅课程”以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悦读节、体育节、美食节、光影节等12个特色节日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一堂《寻根广富林》展示课,让与会专家和全市多所学校的同行感叹,坚持“五育融合”才能让学生增长广博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养。在这堂课上,地理、化学、历史、美术教师轮番登场,通过地理解密、陶器解码、骨针溯源等场景,多学科联动带领学生“探访”地域文化的厚重历史与传承价值。
“教育从来都不是孤岛,多学科在美术的调色盘里交融,可以绘就生动的美育图卷。”郭洁介绍,除了立足课堂,通过“启航计划”“青蓝计划”“卓越计划”等培养项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依托“杏坛雅师”工程、非遗传承人驻校、联动高校和周边场馆建立实践基地等,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聘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担任艺术顾问,成立大师工作室,定期为全校师生上艺术类通识课,对资优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
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郭金华、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泗泾镇镇长孙长城等出席活动。
《把课堂搬到古镇,松江四中打造“五育融合”新范式》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王蔚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 通讯员 王梅